「美國二戰時期對華援助本質是場交易」,我究竟刺痛了誰的神經?

6月26日,我寫了一篇題為《美國二戰時期曾經援助中國?不過是場交易而已》的文章,沒想到引來罵聲一片。這讓我萬分詫異,沒想到「民主燈塔」的粉絲們居然這麼多。一篇不過4000多閱讀量的小破文章,評論居然有1600多,大多是在罵我「忘恩負義」,甚至還有兩人估計是氣不過,直接發私信對我進行「人身問候」。但是有個非常讓人失望的事情,雖然有這麼多罵我的留言,但是卻沒有一個有理有據的反駁。到底是我的論據錯了?還是邏輯推導過程有誤?如果「美粉」們都只有這種水平,我想說,我對「民主燈塔」的策反洗腦能力表示堪憂。

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他們可以毫無抵觸地批評我「忘恩負義」,眼裡只是看見了美元,卻忘記了《排華法案》;忘記了那鐵路枕木下面埋着的「華工」屍體;忘記了《中美友好通商條例》;忘記了「朝鮮戰爭」;忘記了巴統協定;忘記了南海墜機事件;忘記了被轟炸的南聯盟中國大使館。


好奇之下,我扒了一下給我發私信的兩位網友的其他觀點,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以下是不是這兩位網友發我的私信:


其中第一位網友的一條觀點很有意思,他建議中美合拍《長津湖》。說實話,槽點太多,我都不知道從哪一個開始吐了。先提個問題,萬一中方還原的歷史,美方不滿意怎麼辦?美方還原的戰鬥場景,中方不滿意怎麼辦?

而第二位網友更厲害,我居然第一次看到一位普通網友為「毒教材」喊冤的,以前儘是某某大學教授,專家出來洗地,果然是活久見。所以我也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反感俄羅斯了。



算了,不管你們的觀點如何,那是你們的自由,開心就好。我下面進一步來闡述我的觀點。


一,美利堅合眾國九一八事變後的騷操作。

1,「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誰來調停,而是中日雙方直接談判」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抵抗,而且尋求外國調停。他第一時間想到了他的美國「father」,他要求美國援引《非戰公約》,帶頭抵制日本侵略。這裡說幾句《非戰公約》,這是在1928年,由美英法等15個國家簽訂的一個旨在制止戰爭的條約,又被稱為《關於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或《巴黎非戰公約》。但是很遺憾,美國拒絕了中國的要求,當時的國務卿史汀生表示:「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誰來調停,而是中日雙方直接談判」

2,「不反對日本實現其在東北的目標」

10月8日日,日本轟炸錦州,並揚言再次發起軍事行動。但是這次轟炸只是試探。面對這次試探,那位閑不住的國務卿史汀生又發言了:「只要中國同意,美國並不反對日本實現其在中國東北的目標,只是不能以武力佔領的方式來得到這個結果。」結果就是日本人更加的有恃無恐。

3,「不承認,不制裁」

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錦州危在旦夕。史汀生見勢不妙,趕緊向時任總統的胡佛建議對日制裁,而胡佛給出的回答是:「無論我們對中國的義務,還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和尊嚴,都未要求我們為這些問題而戰。」史汀生看沒希望了,就又發了一個聲明,企圖給自己找個遮羞布,這就是著名的「不承認主義」。

二,桐油借款。

1938年,全面抗戰的第二個年頭。國民政府向美國提出了援助的要求,最初被美國政府以「政府貸款要由國會批准」為由拒絕。之後抗戰形勢日趨嚴峻,中美雙方達成了「桐油借款」。簡單說,就是以中國出口的戰備物資桐油為擔保借款。當時美國進口桐油的價格大約是每桶280美元,而「桐油借款」則是用22萬桶桐油作為抵押借款2500萬美元。其中一半的桐油被用來償還貸款。利潤之豐厚,讓人咋舌。

三中美兩國二戰時期陣亡撫恤金對比。

美國二戰時期的士兵陣亡後,軍方會直接給予10萬美元的陣亡撫恤金,加上在士兵入伍時會為士兵購買的保險,一位普通士兵可以獲得大約40萬美元。這還不算武裝一名士兵的裝備以及各種補給,壓縮餅乾,巧克力,香煙,咖啡等等,應有盡有。這可是二戰時期啊,還在打仗呢,你敢信?

中國呢,以國民政府為例。比如一名少尉,官方給出的陣亡標準是一次性撫恤金400元和120元的年金。而且由於戰亂,還有各種貪污腐化,就算是這樣的撫恤制度國民政府都沒有能夠執行。

從以上的對比可知,美國人只需要付出極少的代價,就可以使中國方面為其拖住大量的日軍。而重慶國民政府方面,也可以通過美援增強自己的抗戰實力。雖然這些援助大部分都落到了四大家族手裡。

綜上所述,我還是堅持之前的觀點,二戰時期的美援就是一筆交易,沒必要過度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