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脊樑真的斷了嗎?崖山海戰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崖山海戰宋朝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蒙元統一中國佔領中原土地,這也是歷史上首次非漢民族完全統一中國。在此戰之後便流傳着一句話「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這句話一出就讓現代中國人陷入一種情緒怪圈之中,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自己究竟是不是華夏子孫,自己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難道從源頭就是一個騙局,自己究竟是誰。

崖山之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竟然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1273年,宋軍死守六年之久的襄陽城最終淪陷,本就疲於戰爭的南宋官兵抵抗意識徹底崩潰。1274年,忽必烈在北京稱帝,開始舉國攻打宋朝,元朝鐵蹄踏遍中原。1276年,南宋向忽必烈上書表示願以叔侄相稱,被拒後上表稱「侄孫」,忽必烈再拒。受不住忽必烈大軍的逼迫,年僅5歲的宋恭宗昭告天下退位投降,南宋在這年其實已經滅亡。但宋恭宗的哥弟趙罡和趙昺在臨安城破之前逃出,為宋朝留下了趙氏血脈。

1276至1279年間,儘管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這宋末三傑為國家殊死抵抗,但南宋畢竟是強弩之末,在兩廣和福建的勢力逐漸衰弱。1278年文天祥被俘虜,張世傑雷州失守,南宋朝廷只能退居海上,開始「海上臨朝」。1279年4月,元軍兵臨城下,崖山決戰一觸即發。

歷史是殘酷的,當南宋剛過完最後一個新年,元軍海軍就將宋朝艦隊緊緊包圍,逐漸將崖山周圍的陸地奪取過來,宋軍已經放棄逃跑,心念縱然葬身也要留在故土,在入海口拋下船錨,將載有皇帝的旗艦層層護在中心,組成維護南宋帝國的最後一所海上堡壘。雙方激戰數月有餘,元軍利用人數優勢,採用車輪戰襲擾宋軍,彈盡糧無絕人之境,但這些宋軍寧可和海水誓死不繳械投降。

此時的宋軍已經不抱有任何生的希望,長期的戰爭和漂泊讓他們飽受折磨,支撐他們的唯有信念和大宋的榮耀。箭雨鋪天蓋地,煙火瀰漫海上,一艘艘宋艦隨之沉沒,將士們用自己最後的力氣去廝殺,去捍衛屬於中華的尊嚴。元軍逼近之際,陸秀夫抱着年幼的南宋君主投海自盡,殘餘兵將也隨着信仰的破滅紛紛跳海殉國。聽聞此事,被俘在北京的文天祥悲痛難自,最後慨然赴死。所有宋朝軍人,不是因畏懼和絕望而投海,而是不願再逃亡,不願活在元朝統治下,他們直面現實,死亦為我宋朝魂。

為何說崖山之戰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宋朝之前,從未出現過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先河,崖山海戰宋朝統治的滅亡,寓意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成為被征服者。自此再也沒有漢族政權出現,故有人認為華夏文明在這次戰役之後出現了斷層。

但事實並非如此,「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種說法,並沒有特別明確的出處,目前最早記載來自明末文壇領袖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但是其言語也不過是為了過過嘴癮,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崖山之後雖然蒙古統治中國,儘管中國漢族遭受到了種族滅亡的危機,但是中國民族依舊存在,漢文化依舊是整個中國的主流思想,只不過政權不同而已。

而且幾百年後,漢民族再次統領中國領土,文化傳承始終未斷又何來「再無中國」直說?所謂崖山之戰後,漢族精英不復存在,中國民族的忠義氣節,血性骨氣等都被消磨殆盡,中國精神再也不能重振,這些言論多麼蒼白偏頗。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民族英雄,中國人的氣節依舊高傲,在日本舉國之力入侵時,為國家為民族慷慨赴死的國家棟樑又何止千萬,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無論在多麼困苦的環境下,中華民族都展現出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說再無中國的人,又將那些不畏強敵,死戰到底的民族英魂放於何處?各朝代堅貞不屈之人所做之事,無疑不透露出他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所堅持信仰之堅定更是完美詮釋了中國精神的中心思想。

崖山之戰並不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反而讓更多人了解到真正的民族精神。就算是忽必烈,也以三皇五帝的繼承者自居,就連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也在元朝被加封為「大成至聖宣王」,可見蒙古人在文化和制度上已經漢化。千百年來,我們學習的漢字沒有變,學習的文化沒有變,接受的文化傳承也沒有變,又怎可妄言再無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