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才軍:實現「雙碳」目標要多條腿走路

某一個環節的改良或者革新並不能完全實現「雙碳」目標,我們需要從一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綜合衡量,考慮多條腿走路,多個技術、多個環節協同進行,最終才能抵達目標。

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給各行各業低碳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30年,水泥、混凝土行業為國家基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未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低碳膠凝材料的研究與開發是必然選擇。

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湖南大學教授史才軍表示,低碳膠凝材料發展要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多條腿走路,多個技術、多個環節同時同步進行。

歐美國家早在2000年時就開始進行碳足跡計算,收集和統籌在我國特定國情下的運輸、生產、加工、儲存過程中相應的能耗和碳排放信息,對於我國水泥、混凝土等行業碳足跡的準確計算非常重要且意義重大。

「單位體積或者單個重量的混凝土碳排放量或者碳足跡相對來說極低,但不能因其算起來碳排放量很低就判斷它是一種完全低碳材料。」史才軍認為,所謂低碳材料應該是在對比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如所用工藝與常規的工藝過程相比,或所用特定材料建成的建築物與用傳統材料建造的建築物相比。「相同單位面積下,採用鋼結構及鋼筋混凝土來計算整個碳足跡,採用對比方法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水泥工業是我國工業全面實現碳減排的關鍵產業,對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影響重大。作為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水利、國防等工程的膠凝材料,水泥行業碳排放量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約9%,是製造業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開發一些碳足跡更低的膠凝材料是行業努力的方向。

「鹼激髮膠凝材料有諸多優點,特別是耐硫酸鹽腐蝕、耐地下水腐蝕性能較好。我國西南地區的地下水腐蝕情況異常嚴重,目前這一地區高鐵隧道、地鐵、地下樁可能都面臨上述問題。該材料還比較適合西北地區鹽鹼地,幾年前青海大學幾位院長作過報告,發現青海很多常規水泥混凝土建築三五年之後就遭受嚴重腐蝕。」史才軍認為,「鹼激髮膠凝材料非常適宜在地下水腐蝕、鹽鹼地腐蝕和海洋環境中應用。技術方面雖存在一些問題,且生產成本較高,但其工程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几倍,長期來看,是非常合適的材料。」

「另外就是如何把二氧化碳利用起來達到養護混凝土的目的。」對此,史才軍介紹,如果把燒制水泥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再碳化形成碳酸鈣,如此往複循環,實際也能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在實現過程中,有人質疑用二氧化碳養護混凝土消耗二氧化碳的量是很小的,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我就開始做二氧化碳利用方向的研究工作,可能這是現階段真正可以實現推廣的一項二氧化碳利用技術。」

此外,還要考慮鋼渣的應用。史才軍介紹,雖然目前鋼渣因為粉磨能耗和安定性及活性較低,使用起來較麻煩,但如果用二氧化碳碳化技術直接變成碳化製品、變成輔助性膠凝材料,也能夠達到最優利用的效果。

史才軍表示,某一個環節的改良或者革新並不能完全實現「雙碳」目標,我們需要從一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綜合衡量,考慮多條腿走路,多個技術、多個環節協同進行,最終才能抵達目標。雖然現階段在建材行業沒有一種膠凝材料能完全取代硅酸鹽水泥,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根據不同環境和需求採用或者製備不同特性的低碳膠凝材料,對行業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建材報記者:吳躍

責編:丁濤

校對:張健

監審:韓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