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幾個朋友一起研究政和白茶,包括一位做茶30多年的老廠長,
梅占,壽眉,白牡丹,銀針,白雪芽。
全是散茶,外觀都很漂亮,比我想像中要好看,包括壽眉,整體下來都是比較 精緻的,不像雲南的白茶,看着大葉種的外形,就提不起太多的勁。
這幾個產品的價格也不算是太便宜的,是50克50元或100元起這樣的價格。茶樣買了1000多塊。
雖然不是最好,但放到普洱茶上來說,這樣的茶,我們應該是要喝一些有內容的東西了,而不只是外在的方面。
單說哪種茶的口感更好,沒有必要,
有一些口感獨特的點,香氣控制得好,小葉種的細膩度也不錯,其它的澀甜什麼的各有特點,
只是朋友換茶太快,五六泡就倒了,我隨時提醒他,慢點慢點,這些茶不便宜,他說沒味了。
我當然不敢評福建白茶和雲南白茶哪個好喝?這不是我一個淘寶小賣家該做的事。
而是讓各行業大佬們去PK,我們在旁邊看熱鬧更合適。
據說,這兩年抖音上賣白茶的茶人們忙着吵架,吵得不可開交,自己省內的人都在爭哪個茶區的更好喝更正宗?
我一外人更搞不清,對那邊的實際種植情況和歷史也了解得不多。
也喝不成太系統,不想用喝一兩泡就用大師的口吻給茶打分。
何況,我是雲南人,說亂評別處的茶沒必要,只要生態好,有歷史存在,肯定是有很被認可的品質的,其它的就是看市場是否炒作過度的問題。
說茶本身之外的東西吧。
雲南的白茶在精細化,包裝化,包括宣傳上都是全方位的落後於福建白茶的,這我是能夠明顯感覺得到,包括我們,雖然雲南白茶做了近8年,但也是一直過於簡單。雖然知道,但也不想改變太多。
雲南有普洱茶,這是外界給雲南茶的第一印象,這是前二十年的主要品種,但將來如何面對風起雲湧的茶類競爭,誰也說不好。雲南普洱茶過於強勢,紅茶,綠茶,白茶,都肯定是被壓制住了。一是外界的認知已形成,二是在實際的做茶時,雲南茶人也會不知覺的往普洱茶上靠。
隨着源產地的競爭,很多以往炒普洱茶的非雲南人,包括台灣香港操盤普洱的人,開始轉向回到家鄉做自己地方的茶, 或是增加了新的品類,這是正常的和好事。所以,未來各地茶的競爭,面臨的是人才的競爭和資金的競爭。
其它的說不上太多,也不想試圖總結什麼,
目前,我感覺還是喝我們的雲南白茶更解味一些。
不知道,第三方的老茶友們是如何評價的?他們會如何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