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的區劃調整,11個地級市之一,九江市為何有13個區縣?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江西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贛州市、上饒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九江市。在江西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中,九江市屬於唯一的長江港口城市,航運發達,人口稠密。九江市總計下轄了13個區縣,屬於下轄區縣比較多的地級市。那麼,九江市如何下轄了13個區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江西省。江西省屬於我國南方省份,同時,也屬於我國中部六省之一。與安徽省、湖北省、廣東省等幾個省份相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江西省下轄了11個地級市,總人口4500多萬人,與雲南省、遼寧省等幾個省份的人口基本相當。江西省的水資源豐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水路運輸曾經是江西各地的主要運輸通道,因為地質結構比較複雜。

江西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中,贛州市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南昌市、上饒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從人口來說,九江市總人口460多萬,並不是各市中最多的。但是九江市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九江市擁有一系列的頭銜:江西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環鄱陽湖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支點城市、贛鄂皖湘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江西唯一的國際貿易口岸城市。

九江市總人口460多萬人,下轄了3個區、3個縣級市、7個縣,總計13個區縣。由於九江市極佳的地理位置,因此,自古就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說法。至於九江市13個區縣的具體區劃,與江西省的區劃調整之間,屬於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元朝之前,歷代王朝基本上沿用了州縣兩級區劃。例如九江,曾經被稱為江州。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裏,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龐大王朝。不過,隨着疆域面積的擴大,元朝也開始面臨各方面的問題。因為,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而且非常明顯。

面對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各地區複雜的人口數據、耕地產量、農作物品種情況,讓元朝有點不知所措。我們以各地的耕地為例,由於地質結構個氣候的巨大差異,各地的耕地,分為了沙土地、泥土地、水澆地等10多個類型,每一種類型,又分為了上中下幾個等級。各地的農作物類型也非常多,例如小豆、小麥、水稻、高粱等等,出現了五穀雜糧的說法。

對於這麼複雜的情況,元朝明顯經驗不足。依靠唐宋兩朝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無法滿足元朝的需要。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方面並不完善。最後,元朝結合了宋朝23路的實際經驗,在金國行尚書台的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調整。最終,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江西行省、江浙行省、四川行省等等。

當時,元朝已經設立了江西行省。不過,當時的江西行省,包括了現在的江西省和廣東省的東部地區,管轄範圍比較大。在元朝行省的框架下,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各個縣,相當於設計了4級區劃。例如九江,當時隸屬於江州路。

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方面並不完善。首先,元朝行省的區劃不合理,地方管理難度很大。第二,各地機構的設計非常簡單,而且相互重疊。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已經出現了諸多問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根據明朝的實際情況,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

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完成了遷都以後,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其中,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下來的,例如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相比,已經非常接近了。當時,江西省劃分了13個府,分別是:南昌府、瑞州府、九江府、南康府、饒州府、建昌府、廣信府、撫州府、贛州府、南安府臨江府袁州府吉安府

其中,九江府雖然已經出現,但區劃結構並沒有形成。九江府下轄了德化縣、德安縣瑞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5個縣。星子縣、都昌縣、建昌縣隸屬於南康府,寧縣和武寧縣,隸屬於南昌府管理。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根據自己的世紀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最終,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在江西省,區劃調整的規模非常小。

尤其是九江府的區劃,幾乎沒有變化。在清朝統治的後期,爆發了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當時,九江府扼守了江西、安徽、江蘇幾個省的門戶,屬於清軍和太平軍反覆爭奪的城市,雙方精銳盡出。曾國藩和老對手石達開,先後抵達前線,指揮部隊作戰。

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各地軍閥反覆爭霸,對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各地群眾急需進入休養生息。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着局勢的逐步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經濟建設的工作。與此同時,各種工程在江西省開工建設,例如鐵路建設等等。在江西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例如上饒專區、撫州專區、九江專區等等。

其中,1949年,九江專區設立以後,下轄了11個縣市。分別是:九江縣級市、九江縣、彭澤縣、瑞昌縣、湖口縣、武寧縣、德安縣、星子縣、修水縣、都昌縣、永修縣。在50年代初期,修水縣、彭澤縣、湖口縣、都昌縣,曾經短暫划出了幾個月。但隨後,又劃入了九江專區。60年代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都更名為地區以後,九江專區更名為九江地區,管轄範圍不變。

1978年,鑒於廬山的旅遊價值,九江市設立了廬山縣級鎮,相當於12個縣市。進入70年代末期,隨着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很多省份下轄的各個地區,陸續調整為地級市。與此同時,一些縣級市也在變化。1980年,九江地區下轄的九江縣級市,被提升為地級市。並且設立了潯陽區、郊區。

同一年,廬山縣級鎮被撤銷,設立了廬山區,劃入了九江市管理。至於九江地區,仍然繼續存在,下轄10個縣。1983年7月,九江地區被撤銷,與九江市合併,下轄的修水縣、武寧縣、瑞昌縣、永修縣、德安縣、九江縣、星子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等10個縣,劃入了九江市管理。與此同時,原來的廬山區被撤銷,設立了專門的廬山風景名勝區(不屬於行政區劃)。

至於九江市的郊區,則更名為新的廬山區。請注意,這兩個廬山區不是一回事。此時,九江市下轄了2個區、10個縣,總計12個區縣。80年代末期,瑞昌縣被撤銷,設立了瑞昌縣級市,九江市下轄了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隨着九江市的持續發展,城區人口進一步增加,城區面積進一步擴大。2010年,九江市設立了共青城縣級市。

2016年,九江市的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與此同時,星子縣和原來廬山區的部分鄉鎮,組成了廬山縣級市。此時,九江市下轄了2個區、3個縣級市、8個縣。2017年,九江市的九江縣被撤銷,設立了柴桑區。截至這個時候,九江市形成了3個區、3個縣級市、7個縣的區劃結構。

分別是: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瑞昌市、共青城市、廬山市、修水縣、武寧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當然,九江市還陸續設立了廬山風景名勝區、經開區、八里湖新區等幾個區。不過,這幾個區的情況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