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思維(98談)
關注事物的兩極之一
掌握關於「事」的預測活動的幾大關注
關注事物的兩極──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事物的兩極總是互為轉化的。依據相關事物的一極已然表現出的「度」,預測其轉向另一極的趨勢
在這裡,我們把物極必反與盛極必衰,並列在一起表述,其實,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只不過各自表達各自相對獨立的意思而已。
如果自詞意的內涵上去細究,倒是前者概括性更大。後者完全可以被涵蓋在前者的內涵之中。這是因為前者中的「物」,其內涵,涵蓋面極廣泛,泛指事物。其不僅僅包含任何物質的東西,即有形的、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同時,包括所有虛的東西,即無形的,看不見的,純粹虛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人、人的作為、人的情緒等等意識形態的東西。比如「樂極生悲」中的「樂」。
它所涉及到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包括世間萬物。有形的、無形的,都在它的涵蓋之內。足見這裡的「物」涵蓋範圍之廣大。
我們之所以將二者並列拉出,只不過是文字表述形式上的追求而已。
我們所要表達的觀點只有一個,那便是:事物的發展到了一定的度,便即會轉向它的另一面。
關於事物發展的這一規律,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認識,並屢屢告誡世人。
《管子·重令》有「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語。
《呂氏春秋·不苟論·博志》有「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語。
漢·王充《論衡·治期篇》中有「昌必有衰,興必有廢」語。
當然,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關於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他們各自的措辭有別,而所表述的思想卻無二致。都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事物發展到頂點就要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就要走向衰落。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極端後,便即會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
弄清了事物發展的這一規律,我們關於「事」的預測活動便大有文章可作了。在預測實踐活動中,根據需要,預測某一事物的發展趨勢,便要關注該事物的兩極,關注該事物的兩極的互為轉化。顯然,只要我們觀察到相關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即會準確地預測到該事物要向其相反的方面發展的。
漢語言實在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極」字便包含有幾種含義。事物的兩極的「極」,顯然是指相關事物的兩端。而物極必反中的「極」,又顯然是指該事物發展的「程度」。
而含有後一種意思的「極」,更值得我們關注。
自字面上看,其表述為「極」。只自字面上理解,「極」便為極點。我們一般理解為「極」,指那個頂點。而恰恰這個「極」,便複雜了些。這個「極」,顯然指相關事物走向轉折時,其程度積累的那個「點」。而這個「點」,又完全因其所涉及的具體主體的不同而不同。
《周易·豐》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日盈則昃,月盈則食」。(昃:日西斜。盈:滿。食:通「蝕」,即虧缺。)他是說日到了十二點,便到了最高點,也便開始西下。月到了十五日,便到了最滿的時候,也便開始轉向虧。這裡的「十二點、十五日」便是日、月運行的「極」,當然,也便是日、月升降、盈虧的轉折點。
事物到了極點便會轉向相反的方向。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察相關事物發展的那個「極」。那個「極」到了,事物便轉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