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14億人口,工廠卻經常出現「用工荒」的問題,到底是誰趕走了打工人?
自從新冠疫情全面爆發以來,各國經濟市場都遭受了相應的衝擊,但好在我國應對措施得當,如今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行各業也都陸續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當中。
基於這樣的大環境,我國目前也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濟仍保持正增長的國家之一。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為了有效地緩解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有關部門也推出了一系列對經濟市場利好的政策,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利好政策來快速恢復相對萎靡的經濟產業。
就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言,這些政策已然對我國內地的市場發展形成了極其良好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之下,我國的實體經濟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實體經濟一直都是一國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的西方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回顧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經濟強國的基礎經濟產業都是第二產業。
比如說當今的世界霸主美國,就是一個工業和製造業大國。由此可見,工業和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到底有多麼重要。
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雖說我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4億,但這些實體經濟行業卻陷入了用工荒的困境。工業和製造業領域,一直都有着極大的人才缺口。
其實總的來看,我國的工業和製造業發展比起其他感較為成熟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強國來說,仍然存在着不少優勢。
其中最大的優勢莫過於我國的人口紅利,現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了14億人口,在此巨大的人口基礎之上,如果想要快速發展工業製造,也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託,從而解決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不過現如今,我國的製造業領域卻進入了發展的關卡階段。
而卡死製造業發展的正是人才的流失,目前國內很多工廠都出現了工作崗位空缺的現象,專業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
根據有關部門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來看,目前我國大約有70%以上的製造業都面臨著用工荒的問題。在今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後,根據相關統計結果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如今我國的人口已經明顯超過了14億。
而其中真正能夠參與到社會建設活動當中的,也足足有八億多人。事實證明,我國的勞動人口數量並不少。那麼,為什麼我國的製造業工廠還會如此缺人呢?
我國工業和造業領域用工荒的現象,到底是由何而來?根據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導致這兩個領域的行業招不到人的主要原因大約有以下兩點。
其一是由於製造業的工作人員工資普遍較低。
對於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這麼低的工資,是完全不夠養家糊口的。當下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壓力最為巨大的一代,他們很多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不僅要負擔著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同時還要贍養和照顧家中的老人。
根據有關部門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在2019年的時候,我國製造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大約在7萬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月的工資大約在5000塊錢左右,而這5000塊錢當中還沒有扣除個人所得稅。
其二是製造業的工作環境普遍不好。
上文也說到了,現如今的年輕人,有很多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寵愛着長大,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因為吃過什麼苦頭。也正是因此,對於這些靠出賣苦力賺錢的工作,他們普遍不願意參與其中。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則表示自己並不怕工作辛苦,只要自己的勞動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再苦再累都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現如今製造業的整體行業現狀就是工作很累,但工資卻很少。
面對如此不平衡的付出與收入,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性價比不高。因此,他們寧願做辛苦又受氣的外賣小哥,也不願意進入正式的工廠當中工作。
目前我國的工廠之所以會出現用工荒的現象,其根本原因還在於薪資待遇不好。如果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改善製造業工廠的工作環境,提升工人們的薪水,那有何愁沒有年輕人願意加入其中呢?
真正趕走打工人的並不是年輕一代思想的轉變,而是行業內與付出水平完全不匹配的不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