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幾輪寒潮襲來,很多人又不得不一臉嫌棄地穿上了秋褲。
似乎,穿上它,就和時尚絕緣了;但你的身體又是誠實的,拒絕它,確實扛不住。
曾經一度,咱們這邊盛傳外國人不穿秋褲,甚至還有陰謀論者稱——「秋褲是帝國主義為了讓中國人不抗凍而故意設下的圈套」。
其實,西洋人和東洋人有時候確實會在寒冬時節穿個短褲出來晃悠,但這不見得就意味着他們天生抗凍。一方面是,那些國家大都屬於海洋性氣候,原本就不會特別冷;而更多的,只能說明他們生活富裕慣了,供暖好。
雖然日本冬天常下雪,但同緯度的日本和中國城市,日本溫度要高得多
在中國北方,起碼我工作生活的冀東沿海地區,差不多也能達到這樣的程度,供暖時間長(11月1日-3月31日),暖氣足,即便是寒冬臘月,短暫出門的話,單衣單褲外面罩上個長款羽絨服也就ok了。
長期身處這樣的「溫室」,論抗凍,中國北方人跟江淮和兩湖地區的同胞們比,根本都不是一個量級的。
好了,咱們再回到西洋人那邊。
現在看來,如何挨過今年冬天,對歐洲人來說,還是比較懸的。
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最好的都給烏克蘭了,只給我們剩了兩件毛衣!
那...下半身呢?
可能還得靠秋褲了。
德國超市開始賣劈叉了——重返老前輩們的生活方式
畢竟,現代秋褲的鼻祖,就是他們的老祖先。
對,你沒有看錯,西方人不但穿秋褲,而且還「發明」了現代秋褲。
1940年代的美國軍用秋褲
這方面,我之前還曾經問過一些西洋人,他們雖然如今不太愛穿了,但都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只不過是叫法不同罷了。
英國人叫做long underwear或thermal underwear(這個意思很字面:長內衣或者保暖內衣);而美國人,就顯得非常接地氣了,叫做long Johns。
只是,這個long不但有「秋褲」的意思,在某些美國俚語里,另有「廁所」的指代。
所以,給自己取英文名JOHN的同學,還是需要三思的....
19世紀的連體long Johns
早前,西洋人還沒這麼「闊氣」來的時候,秋褲,屬於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現代秋褲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馬褲。
那時候,緊身馬褲屬於歐洲貴族的專有裝扮,材質以羊毛為主,特別講究貼身。
關鍵部位,還要多塞點填充物,以展示自己的「雄風」。
比如這位殺妻狂人,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亨利八世那個時代,緊身馬褲長度只到膝蓋的位置,和它銜接的,是絲綢或者細羊毛質地的精美長筒襪,以展示男性「優美的腿部線條」。
上述穿法,一直延續到了近代。比如18世紀末,這群締造美利堅的「美國國父」們,全都是清一色的「五分褲+絲襪」的裝扮。
一群穿秋褲+絲襪的中老年男性
還有再晚些時候,19世紀初的拿破崙。
下圖這幅畫描繪了1807 年普魯士王后露易絲在東普魯士的蒂爾斯特(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蘇維埃茲克 Sovetsk)求見拿破崙,請他放過戰敗的普魯士和自己的老公腓特烈·威廉三世時的場面。
最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英俄結成了「三皇同盟」,戰勝了拿破崙,笑到了最後。
到了他的繼任者,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時候,褲子的長度,已經長至腳踝了。但仍舊講究貼身緊繃,用以體現男性強壯陽剛的氣質和貴族風範(當年他們就是這麼認為的),即便在現代人眼中,這就是妥妥的「內衣外穿」。
腓特烈·威廉四世(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1840年~1861年在位
晚些時候,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秋褲,也出現了。
19世紀中後期,一種連體衣褲,誕生在了美國紐約州,並於1868年獲得了專利。
它採用棉線或者羊毛織成,有一定的彈性還柔軟貼身。一經投入市場,就迅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而且,當年它還被視為了一個婦女解放的符號。因此,女式的連體衣褲,又被叫做「解放內衣」。
男款和女款的廣告
女款是這樣的
到了20世紀初的一戰時,各國一個重要的軍需採購物資,就是上述「連體內衣」。
但也正是這時候起,連體衣的缺點暴露了出來——不方便。
於是,上下衣開始被分開。
1915年,加拿大人斯坦菲爾德開創了富有彈性的兩件式秋衣秋褲的設計,並通過了專利申請,名字就叫做long underwear。
斯坦菲爾德打出的廣告
不過,美國人還是更愛叫它long Johns。
據說,這是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愛爾蘭裔拳擊手約翰·L·沙利文(John·L.·Sullivan)特別喜歡將內衣外穿,大家索性就直接用他的名字指代這種新式內衣了。
兩名模仿約翰·沙利文的美國人
此後,上下分體的款式和連體款式開始並行,但分體的設計,顯然更受歡迎。
電影中,1930年代末的英國人
二戰的時候,這種long underwear和long underwear更是屬於歐美各國的主要軍需物資,在歐洲戰場,德國人那身剪裁講究的套包豪斯軍服下,也都是穿秋褲的。
二戰時,穿秋褲出鏡的英軍
1943年,一群美國士兵們穿着秋衣秋褲開心合影
在民間,這種貼身內衣繼續受到歡迎。
1950年代,宿舍里穿着一身秋衣秋褲的美國大學生
然而,進入1960年代後,歐美的秋褲似乎開始遭到了嫌棄。
有人說,這是因為西方人體毛旺盛,穿起來不舒適,而且妨礙運動——人類腿毛生長方向是向下的,而緊繃的秋褲穿着時方向是向上的,正好逆毛髮方向而行,感覺比較擰巴。
這樣的解釋,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還是正如開頭說的那樣,西洋人的生活條件好了,室內溫度高,因而不再需要靠里三層外三層的套衣服來保暖。
1960年代,售賣秋褲的攤位,已經門可羅雀了
而且,此時戰後「叛逆」的一代開始引領時尚潮流,那些嬉皮士和朋克一族們,將不穿秋褲視作了與父輩們「割裂」的一種途徑。
反正屋子裡和車裡暖和,也不怎麼冷。
有意思的是,正當西方人開始嫌棄它的時候,中國人熱情擁抱了「秋褲」。
中國過去也有一種叫做「襯褲」的東西,冬天裏頭穿襯褲,外頭套棉褲。襯褲除了保暖,更可以避免弄髒棉褲——襯褲是單層的,容易清洗。
但這種「襯褲」並不很貼身,也沒有彈力,跟現代秋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有關秋褲這個詞的起源,往往被認為和蘇聯相關。
1950年代的時候,蘇聯在秋明油田的所在地秋明州的毛紡工廠建了一批棉毛保暖內衣的生產線,並隨着「156援華工程」被移交給了中國。
蘇聯「156援華工程」是全方位的,奠定了新中國的輕重工業基礎
當年的蘇聯老大哥以「幫助中國人民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減少受寒感冒,增強體質」的名義,建議將秋褲生產線作為「一五計劃」的一部分,在全國範圍內加緊落實,並向中國人民推廣。
結果,中國老百姓就按照它的原產地,將其叫做了「秋明褲」,之後又簡化成了「秋褲」。
讓人沒想到的是,進入21世紀後,曾經一度,網絡上有關蘇聯「秋明褲」的說法,還被解讀成了一個「大陰謀」——秋褲滅國論。
按照這個「秋褲陰謀」,蘇聯遺傳學家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曾建議——要讓中國人都穿上秋褲,這樣,假如一個國家穿了60年秋褲,就再也沒可能脫下它了。
這種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說法,其實是相當不可信的。
別的不多講,就看這個自詡為「無產階級生物學家」的李森科,他在蘇聯科學界本身就是個笑話,而他那個李森科主義,最終也被蘇維埃科學院高票否決。
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喊你穿秋褲」
而要說中國從「全民皆秋褲」到如今一部分潮男潮女們開始擯棄秋褲,主要原因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人也大致差不多——條件好了,有了更溫暖的生活環境。
這才產生了關於穿秋褲顯low的意識。
最後呢,還得說句大實話——穿上丑不醜,土不土,可不全關秋褲的事,主要還是得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