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英雄惜英雄」,同為英雄會有那種惺惺相惜的感情存在於彼此的心中,這一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
作為亂世的梟雄,作為笑到最後的亂世贏家,朱元璋是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成功一統了天下並且將蒙古統治者趕出了中原大地。
不過,雖然蒙古族已經被趕回了老家,但他們依然不甘心失敗,依然想要奪回中原,無時無刻不在對中原虎視眈眈,朱元璋也深刻明白養虎為患的道理,多次派遣大軍北征征討草原。
有一次在大軍北上的時候,朱元璋曾經活捉了一位北元大將,然而得知這位北元將軍是木華黎的子孫時,朱元璋卻下令任他離去,這又是怎麼回事?
那麼,朱元璋為何白白地將敵方的大將放走了呢?木華黎又是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木華黎是何許人也
公元1170年,木華黎出生在斡難河畔,從小他的身上就充滿着各種傳奇。鐵木真征戰主兒乞部時,木華黎的祖父拜見鐵木真,從此開始木華黎就一直跟隨鐵木真左右。
木華黎曾是成吉思汗麾下最強大的將軍之一,成吉思汗剛剛起兵時他便追隨在了他的身邊,四處征伐立下赫赫戰功,說木華黎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成吉思汗也不為過。
作為成吉思汗最忠誠的部下,木華黎作戰的時候捨生忘死,多次救成吉思汗於危機之中。可以說若是沒有木華黎,也就沒有後來的蒙古帝國,更沒有後來的元帝國。
與此同時,木華黎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大蒙古過得建立、元朝的滅金之戰他都功勞顯著,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並稱「四傑」,成吉思汗盛讚他「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
作為一名戰士,木華黎的結局也是充滿榮耀,他光榮地戰死在了鳳翔之戰的戰場上。公元1321年,元英宗追贈木華黎為太師、上柱國、魯國王等,謚號「忠武」。
話說,木華黎雖死但他卻將自己的精神傳承給了後世子孫,他的家族後代始終是以忠武為守則來要求自己的,元朝大將納哈出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木華黎家族的傳人,納哈出像自己的先祖一樣將忠武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先後侍奉了兩代北元皇帝,對北元皇帝的忠心無可動搖。
納哈出也有着超高的軍事天賦,尤其擅長編練士兵,元朝末年他所率領的士兵都是元廷的精銳軍卒,與明軍進行了多場殘酷的大戰各有勝負。
多年以來,朱元璋與納哈出交手次數,兩人都將彼此視作勢均力敵的對手,朱皇帝對納哈出的忠肝義膽也早有耳聞,但最後還是前者技高一籌。
公元1355年,明軍與元軍在太平路交手,朱元璋一方擁有數十萬大軍,納哈出的兵力卻非常的少。從局勢上來看,納哈出與明軍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
納哈出忠於北元皇帝,他也明白自己背負的榮耀不允許退縮,更不會允許投降。在這樣的情況下,納哈出選擇與太平路共存亡,和朱元璋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最終太平路被明軍攻克,納哈出被朱元璋俘虜。
朱元璋義釋納哈出
俘獲了納哈出之後,朱元璋非常高興,作為老對手他知道納哈出是一個有才華的將領,一直希望能夠將他招攬到自己的麾下,這一次無疑是個很好的機會。
當時,朱元璋親自召見了納哈出,對其好言相勸希望他能棄元投明。對於朱元璋的賞識和招降,納哈出表示非常的感動,但他依然拒絕了。
納哈出身深受北元皇帝的厚恩,絕對不可能背叛北元皇帝,祖先的榮耀也不允許他玷污,既然已經兵敗落入朱元璋手中,不求還能活於世間,只求速死而已。
納哈出此話一出,朱元璋麾下的眾將不由得一陣嘩然,他們都很欣賞納哈出認為其才華很高,但如果他的才華無法為我所用的話,那麼唯有殺掉,否則未來必然會成為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想清楚了這一點諸多明軍大將紛紛向朱元璋進言,希望成全納哈出賜其一死,以免日後後患無窮。眼見納哈出無法招降,朱元璋開始考慮手下將領們所說的話。
的確,從斬草除根的角度來說,既然納哈出不願意歸順,殺了他才是最正確的選擇。不過,朱元璋心底一直有個疑問,這一路征戰而來他也遇到了不少北元的將士,他們其中的大部分被俘虜後皆選擇投降。
像納哈出這樣的忠勇之士更是少之又少,朱元璋不明白納哈出不投降的原因是什麼,抱着這一個疑問他命人解開了納哈出的繩索並讓軍士們準備好美酒,他要和納哈出好好的喝上幾杯。
酒逢知己千杯少,朱元璋想通過對飲了解一下納哈出,從他的才華和風骨就能看出其出身並不簡單,等了解清楚了之後再做去處也不遲。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方法很有效,納哈出幾杯酒灌下去後防備明顯降低了不少,此時他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向朱元璋說出了自己是木華黎家族的子孫的事情。
如同上述所言,儘管木華黎已經能去世,儘管他也知道元朝氣數已盡天下即將易主,但身上承載着的榮耀讓他不能投降,只能效忠元朝的皇帝。
說完心中的話納哈出長嘆一口氣,舉起一壇酒就往自己嘴裏灌,好像心中有着無限的苦悶卻只能借酒澆愁。聽完了納哈出的話,朱元璋哈哈大笑起來,當即向納哈出表示:
「無故而殺人,不義也,你是忠義之人,你走吧!」聽到朱元璋的話納哈出驚訝不已,他沒有想到敵軍居然真的會放了自己,一時間他呆若木雞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再度被俘,投靠明朝
聽到朱元璋所說的話,明軍將士們進入了軍帳集體問朱元璋,為什麼要放納哈出走?朱元璋則表示納哈出身上流淌着木華黎的鮮血,生死關頭沒有選擇投降這條路,就已經證明了他沒有辱沒木華黎的名聲。
說到這裡,在場的將軍像是恍然大悟一般點了點頭,這些將軍都知道木華黎的事迹,他們也都對木華黎家族懷有敬意,認為木華黎家族的男子都是真正的勇士,也因此對納哈出高看了不少。
朱元璋很清楚納哈出並不是真的抵死不降,他對自己的不殺之恩很是感激,但木華黎家族的「忠武」是他沒辦法放下的包袱,自古君王都愛忠義之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明白納哈出此時不願意降,只是因為還沒有心服口服而已,不妨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放走納哈出,有這份情誼在日後說不定就能收服他。
與此同時,朱元璋好似也在教育自己的手下,為將者一定以忠義為先(忠於自己),這樣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將領們紛紛讓開了一條道,看着納哈出離開他們的軍營。
納哈出也不做停留,一步一步走出了朱元璋的軍營,行至轅門前時他轉過身對着朱元璋就跪了下來,今日的恩情他永生永世都不會忘記。
說完了這句話納哈出還對着朱元璋磕了三個響頭,之後便轉身上馬踏上了返回北元的旅途,不久之後一人一馬消失在了茫茫的荒漠之中。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元朝雖然滅亡了,但元順帝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朝廷,納哈出繼續統領北元重兵並身兼太尉、丞相之職。
明軍、北元曾多次展開大戰,朱元璋也多次向納哈出招降,但卻被後者屢次拒絕。洪武二十年,明軍、元軍的金山之戰爆發,這一戰納哈出被大將馮勝擊敗,再一次成為了明軍的俘虜。
不久之後,納哈出被帶回了南京並且見到了闊別幾十年的朱元璋,與上一次兩人在漠北相見的情形相同,已經是皇帝的朱元璋再度對納哈出拋出了橄欖枝。
這一次已經是納哈出第二次被俘了,被俘後他也算是心服口服,出於對朱元璋第一次無條件釋放自己的回報,再加上他也明白元朝已經大勢已去,思慮再三後表示願意向明朝俯首稱臣。
對納哈出的臣服朱元璋很是高興,當即就封他為海西侯並賜鐵券丹書,身為敗軍之將的納哈出受寵若驚。此後的一段時間裏,納哈出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在西南戰場上為明朝立下赫赫戰功。
不過,投靠明朝時已經是納哈出人生的晚年,沒過太長時間他便老死在了西南戰場,後被朱元璋葬於南京。可惜的是,他的兒子後來參與藍玉案中,被朱皇帝所殺。
總的來說,正是朱元璋對納哈出的無條件釋放,才使得他在後來心服口服的歸順大明朝。另外,借納哈出一事,朱元璋也向手下人灌輸了忠君的思想。
不得不感慨,朱皇帝雖然出身貧苦,但他的馭人之術的確很高,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