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抗日將領,在早期的時候,亦是北伐戰爭中一位響噹噹人物。正是因為他在北伐前一直致力於兩廣的統一,才最終奠定了北伐的基礎,保證了國家獨立與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但就是這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生活中,卻並沒有成為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李幼鄰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對父親抱有怨懟。
1990年,在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的百歲宴上,他的長子李幼鄰更是直言:「我的母親活了一百歲,足足守了70年的活寡啊!」說到這裡,李幼鄰禁不住淚流滿面。
那麼,李宗仁究竟做了什麼,讓自己的長子尤其不滿?李秀文守活寡又究竟為何?我們不妨來看看。
突發疾病、峰迴路轉
提到李宗仁的夫人,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郭德潔,但實際上李宗仁還有一位明媒正娶的髮妻——李秀文。
李秀文出生在1891年廣西臨桂縣兩江鎮的一個農家,她的家鄉也是兩江流域著名的稻米之鄉。李秀文父親李正欣與妻子杜氏,共育有2男4女,李秀文因為在姐妹們排行第四,家中一直喚她四妹。李秀文這個名字是成婚後,李宗仁為她娶的。
李秀文在5歲的時候,突然病倒了。她的母親起初以為是普通的受涼,並未放在心上。直到李秀文一連幾天滴米未進,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父親李正欣抓緊時間到林頭村為她請來了一位小有名氣的郎中,這個郎中就是李宗仁的祖父李如璽。
在李如璽為李秀文摸過脈後,給她開了幾副對症的葯,說病情並不嚴重,只要好生照料就行。
然而,李秀文吃過葯之後,卻沒有絲毫的好轉。由於家裡過於貧困,根本無法再為她繼續治療。因此,李秀文的父母,含淚將她安置在破舊的灰屋裡,等咽氣後再將她掩埋。
被抱到灰屋裡的李秀文,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也許是她命不該絕,也許是大夫開的葯開始發揮了作用,李秀文的病竟然奇蹟般地痊癒了。李秀文在昏迷了幾天後,終於睜開了眼,一張口就是要吃飯。
李秀文的父母早已做好女兒離開的準備,誰知峰迴路轉,竟然痊癒了!她的父母驚喜極了,連忙給她端來米湯,李秀文狼吞虎咽喝了兩大碗才緩過來。李秀文突然痊癒的事情一經傳開,惹得眾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說李秀文命不該絕,此後必定大富大貴。
起初,李正欣並沒有將這話放在心上,但村裡人說得多了,李正欣也就慢慢地相信了起來。正巧村子裏來了一個算命先生,看到李秀文的面相後大驚。隨後要來她的八字一算,驚喜地告訴李正欣:「我行走江湖這麼多年,從沒見過這麼好的命,你家這個女娃娃,是個貴人啊!」
李正欣聽了這話大喜,不但對算命先生好生招待,此後對李秀文更是十分疼愛。李正欣對李秀文疼愛不過月余,妻子再次傳出懷孕的喜訊。十月懷胎,李正欣妻子誕下一個男娃。一舉得男的李正欣,又把這份功勞歸結到了女兒李秀文身上。
李秀文就這樣帶着算命先生說得「好八字」,一點一點出落成了一個貌美的少女。按照當時的習俗,女子在16、17歲的時候,就要許人家了。但李秀文卻因為八字極好,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直到李秀文19歲時,才與林頭村的李家小子李宗仁合上了八字。
李宗仁家裡一聽說李秀文不但是個有福命,更是心靈手巧、極為勤勞,便上門求親。但李正欣與妻子,對李宗仁家卻並不滿意。李宗仁的長輩實在太多了,夫妻倆擔心秉性溫和的李秀文受欺負,但考慮到女兒已經19歲了,再留在家裡必定會有風言風語,於是一直在猶豫。
見到李正欣夫婦為李秀文這般考慮,李秀文的嫂子坐不住了。心想:誰家的姑娘都馬上二十了,還在家裡養尊處優、備受疼愛的?
李秀文的嫂子出於嫉妒心,開始經常在李秀文面前陰陽怪氣。李秀文雖然非常聽父母的話,但也架不住嫂子長時間的明嘲暗諷。於是她找到了母親,告訴她「我願意嫁,我認命,不再等了。」
見女兒應允,李正欣兩人不再猶豫,為女兒定下了這門親事。值得一提的是,雙方一碰面才知道,李宗仁的祖父正是兒時為李秀文看病的那位郎中。
新婚燕爾,恩愛無比
定親後的兩人,很快在1911年正式拜堂成了親。李秀文與李宗仁的婚禮辦得格外隆重,一來是姐姐姐夫們的支持,二來也是父母對李秀文的疼愛。隨着一路吹吹打打,拜過堂的李秀文,被送到了洞房裡。
在新房裡的李秀文緊張極了,她在心裏默默勾勒着李宗仁的形象,隨即便聽到一道沉穩的腳步聲——李宗仁到了。
隨着蓋頭緩緩被挑開,李秀文也看到了李宗仁俊朗帶笑的面孔。李秀文霎時羞紅了臉,匆匆與新婚丈夫喝罷交杯酒後,才在李宗仁溫和的安慰聲中不再拘謹。
喝過酒後,李宗仁為李秀文倒了一杯茶水遞給她:「你也喝口茶嘛,今天實在太累了。」李秀文看着面前的李宗仁,抬手接過了茶杯,心想:這人可一點也不像個莊稼漢,相反像極了一位斯斯文文的讀書人。
隨着兩人的溝通,李秀文才知道自己的新婚丈夫,是個在外面讀書的洋學生。所以對於丈夫的問詢:「你識字嗎?」李秀文是難堪的,她艱難地搖了搖頭。
本以為會受到丈夫嘲笑的她,緊接着就聽到了李宗仁溫和的聲音:「不識字可不行啊,以後我寫信回來你看不出,一些體己話總不能讓外人給你念,不識字沒關係,我教你便是!」
李宗仁的安慰,讓李秀文惴惴不安的心安定了些許。李宗仁也做到了自己的諾言,成為了李秀文的啟蒙老師,教她讀書寫字。
李秀文先學的並不是三字經之類的幼童啟蒙文字,而是兩人的姓氏「李」。
在詢問過李秀文的意見後,李宗仁為妻子改名「李秀文」,李秀文這才擺脫了「李四妹」這個稱謂。
那時的李宗仁,雖然在廣西陸軍小學堂學習,但每逢節假日,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回來與李秀文團聚。
1912年,李宗仁又進入了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被安排到南寧將校講習所任准尉見習官。不久後便上了戰場,順利從一個小小的少尉,升到了營長。1917年,李宗仁見戰局稍緩,便將妻子李秀文接到了自己身邊。
李秀文風塵僕僕地趕到營部,終於見到了一別多年的丈夫。兩人多年未見,但卻沒有絲毫生疏,生活一直和和美美。1918年2月,李秀文在新會生下了兩人的長子李幼鄰。
李秀文產子當天,激動的李宗仁在聽到孩子呱呱墜地後,毫不猶豫地進了產房。在那個年代,產房是「污穢之地」,男人進了便會倒大霉,所以很多人對此極為避諱。
看着丈夫着急地衝進產房,李秀文雖然覺得丈夫不應該進來,但心裏依舊如蜜糖甜。此後李秀文帶著兒子,一直跟在丈夫身邊,直到1920年,兩廣戰爭爆發。
卧榻之上,已有新人
戰爭起初,李秀文依舊是隨軍的,但隨着戰爭愈演愈烈,李宗仁實在無法分心照顧妻兒,於是將妻子送回了老家。然而在1923年的冬天,李宗仁帶着部隊駐防桂平,卻經人介紹娶了郭德潔。
李宗仁新娶的消息,李秀文是從公公婆婆嘴裏知道的。婆婆寬厚,堅定地站在李秀文這邊,他們得到消息後,生怕李秀文受到冷落,便給李秀文出主意,讓她抓緊時間回到李宗仁的身邊,挽回丈夫的心。
李秀文一時之間愣在原地,這個消息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她安慰自己男人都是三妻四妾,但淚水卻早已滑落面頰。李秀文在短暫的崩潰之後,帶著兒子李幼鄰來到了桂平。
李秀文到的時候,李宗仁早早地就等在門口。見到妻兒,他如同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笑容滿面地抱起兒子。李宗仁親親兒子的面頰,隨後親切地拉起李秀文的手,帶着她走進了家門。看着丈夫毫無芥蒂的樣子,李秀文的心又酸又痛。
這時從樓上下來了一位身材曼妙的年輕女子,李秀文打量着眼前的女子,猜到了來人正是自己丈夫的新妻——郭德潔。
郭德潔為人大方,臉上一直掛着溫柔的笑意。她動作輕柔地給李秀文倒了一杯茶,隨即便想伸手接過李宗仁手上的李幼鄰。可李幼鄰認生,不肯給郭德潔抱,一時之間氣氛極為尷尬。
李宗仁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最終開口:「我娶德潔,是為了身邊有個照應。這邊應酬多,正好你也能樂個清閑,好好照顧幼兒。」
李秀文聽到這話,心裏雖然難過,但從未對丈夫使過性子的她還是妥協了。她在心裏嘆了一口氣,緩緩抬頭看了一眼丈夫,最終還是點頭了。
李宗仁見此頗為滿意地開口:「這就對了,一家人嘛不能見外。她叫德潔,雖然年輕,卻是個懂禮數的女學生,你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她。」
聽了丈夫一句一個「年輕」,一句一個「學生」。李秀文的心如同泡在苦水裡,但她不懂爭辯,自此之後三人便帶着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
那時的上流太太圈,對於郭德潔這種後來上位的女人是看不上的。所以兩人雖然沒有過多交流,但外界的流言蜚語與兩人的關係,就註定了兩人不能和和美美下去。那時的宴會,如果李秀文出席,心高氣傲的郭德潔絕不出席。
不僅如此,郭德潔平日里對別人說起李秀文時,經常稱她為「鄉下婆」。
郭德潔編排李秀文「鄉下婆」的話,也傳到了李秀文的耳朵里。兩人的矛盾一觸即發,在兩人中,李宗仁出於各種考慮,選擇了郭德潔。面對髮妻,他只留下一句:「帶好幼兒,日後絕不虧待你!」
李幼鄰:金錢買不來陪伴
所以在年幼的李幼鄰眼中,父親李宗仁在自己五六歲時,就娶了廣西桂平佳麗郭德潔。即使那時桂系軍閥的上層都提倡「平妻制度」,所以自己母親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小孩子的心思何其敏感,從父親的言語和行為中,他很快就意識到了——新歡已經代替了母親。
作為兒子的李幼鄰理所當然地站在母親這邊,但對於父母之間的感情,他是無能為力的。他只能就這樣看着母親在此後的漫漫人生中,過着孤單的生活,承受着表面光鮮,實則孤苦的命運。
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在很早之前,就在李幼鄰的心裏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創傷。父親每個月都會派人給母親和自己送錢,但金錢怎麼能夠替代的了親情的陪伴?李幼鄰心裏明白,母親的後半生只有他了。
有人會說,為何李秀文不能選擇與丈夫李宗仁離婚呢?
要知道,李秀文自小接受的是傳統的文化教育。作為舊時代的女子,走出傳統道德的掣肘,實在是太難了。李秀文沒有勇氣和力量,去選擇離婚,所以她只能接受這樣的命運。
李幼鄰自幼便知道母親的觀念,因此他從未去強求過母親做出什麼改變。只是儘力的用自己的方式補償母親,李幼鄰後來定居美國之後,就想盡辦法將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
1990年,李幼鄰在母親誕辰100周年上,提起母親的婚姻,李幼鄰一語道出李宗仁對母親李秀文的虧欠:「我的母親活了一百歲,卻足足守了70年的活寡啊!」
1965年,李宗仁決定回國。在離開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長子李幼鄰與李秀文。
所以在離開前的一個月,李宗仁見了兩人最後一面後,李宗仁告訴李秀文:「我這一輩子都是四海為家的,沒想到我也有思鄉的一天。你再下去也是痛苦的,不如等我回去之後,也找個機會回國吧!」
對於李宗仁的話,李秀文也是有着自己的考慮。作為一個中國人,她又怎麼會不想家?不過李秀文並不着急,她有一種預感,自己終究會回到那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1973年,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努力下,李秀文終於踏上了自己離開24年的土地。自此,李秀文再未離開過家鄉。作為兒子的李幼鄰雖然身處美國,但也會經常來看望母親。
李秀文的晚年生活,極為安逸。她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種滿了各類的瓜果蔬菜,在每年八月的時候,還會親手給兒子製作一批辣椒醬,讓兒子在美國也能吃到地道的桂林味。
1992年6月18日,102歲的李秀文過完了自己「尊貴」又孤獨的一生。得知李秀文老人離世的消息後,社會各界人士為李秀文老人舉行了隆重的弔唁儀式,以紀念這位不平凡老人。
小結
李秀文的一生,跨越了兩個世紀。從1891年到1992年,她在這102年的人生里,可謂是又幸福又悲哀。從年少與李宗仁相愛,再到丈夫再娶,她人生最快樂的時光,還是晚年在國內的這段閑暇時光。
李秀文的知足常樂、兒子李幼鄰的貼心照顧,正是李秀文長壽的秘訣。母子連心,不外如是。
兩人之間的母子情分,至今讓人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