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朱元璋打到浙江。他聽說當地有一些隱士,就派人帶着一些財寶尋訪這些隱士,許諾功名。一些隱士認可朱元璋,就出山了,但偏偏,有一個人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
他名劉基,字伯溫。
一度退隱
劉基,字伯溫。只需要兩個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
天才到何等程度?據傳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書只要看過一遍就能牢牢記在心裏。不光記憶力好,他的邏輯能力也天生就強,年僅十歲出頭時,就可以跟私塾老師大談儒家講義,而大多數同齡人連讀都吃力。
劉基23歲時,他一舉中了進士。在那個殿試三年一屆,漢人不被重視,考核經常徇私舞弊的元朝,出生平民的他第一次考試就是進士,可見其天才程度。他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年輕的進士之一,震撼力不亞於今天20出頭的博士生。
那時,戰火頻發。為了躲避戰亂,劉基就只能在待在家裡,足足有三年之久。三年後,他的第一封任命來了:縣丞。
這是一個八品芝麻官,類似如今的副縣長,是幫助縣長處理公務的。劉基見自己沒有得到中央職務,有些失望。不過再芝麻的官也是官,他決定認真干。
自幼飽讀詩書,受儒家理念影響的他,自然是勤奮刻苦,執法嚴明。他走訪鄉間,詢問百姓的想法,並且發現了一些鄉紳與官府勾結,手眼通天,欺男霸女。年僅二十六,志在天下的劉基眼裡揉不得沙子,乾淨利落地把鄉紳噶了。
之後,他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因此非常受到百姓的稱讚。那些鄉紳恨他入骨,但萬幸,劉基的長官還是很信任他的,所以一直相安無事。
然而,社會的毒打遲早要來。劉基終究還是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物:蒙古人。蒙古人在元朝社會是人上人,劉基得罪的還是蒙古貴族。於是,他乾淨利落地丟掉了官帽。要不是他聞名於百姓,受到地方長官的賞識,恐怕連性命都難保。
劉基就這麼在意氣風發的而立之年丟掉了工作。他內心對元朝十分不滿,直接退隱山田了。
再三退隱
退隱後的劉基也沒閑着,而是周遊江南,與同樣懷才不遇的文人們交流溝通,成為了民間知名學者。在這個狀態持續八年後,公元1343年,元朝朝廷又給他發了一份offer。
這次的任命,看重的是劉基的大儒身份,請做江浙儒學副提舉,類似江浙一代的教育部副部長,兼職主考官。這官有從五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重點在於,當時元朝內政凋敝。身為蒙古人的皇帝發現自己的同胞實在是不擅長管理朝政,把國家整得一團糟。於是元朝末期開始接納漢人為官。劉基作為地方教育部的高級長官,下可挖掘人才,上可與朝廷溝通,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此外,作為主考官,每個榜上有名的人都會奉他為老師。所謂「桃李滿天下」指的就是那些曾經做過許多屆考官,學生遍布朝堂的人。雖然地方考官不如首都考官,但形成一個小團體共進退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那年頭,剛正不阿的劉基哪能如意。才幹了一年,老是被潛規則教訓的劉基就因為鬱悶上書辭職,不幹了。
辭官後,劉基又是過了長達九年的隱居學者生活。這段時間,他娶妻生子,與文人墨客來往,談論詩文禮樂,據說還曾與遠道而來的日本人交流學問。
公元1352年,已經四十一的劉基沒被元朝忘記,又接到了offer。這第三次是讓他當江浙省元帥府都事,相當於地方軍區參謀,官位要比之前的教育部職位高。這次,劉基的主要工作是平叛。
當時,元朝已經遍地烽火,完全壓制不住了。而江浙一帶以方氏兄弟的隊伍最大。元朝下了重賞,讓百姓圍剿方氏兄弟的隊伍,按人頭論賞。結果,老百姓在踴躍報名,自告奮勇的立功之後,地方官員因為層層受賄,竟然發不出賞金,全自己貪了。於是百姓十分失望,方氏兄弟地位也更穩固。
劉基雖然文人出身,但是戰略眼光完全沒落下。他屢屢進諫,把方氏兄弟逼得有意投降。元朝不願意浪費太多精力,就想同意招安。劉基一看這還了得。方氏兄弟是起義首惡,反覆無常,招安無異於引狼入室。他趕緊上書,表示匪首不能留,否則後患無窮。
結果,方氏兄弟憑藉掠奪來的財富,賄賂朝廷官員,同意了招安。於是朝廷給方氏兄弟封了大官,還要高於劉基一兩級。百姓們見自己幫助朝廷拿不着錢,起義者卻被封了大官,反而開始羨慕起義軍了。元朝在這些地區的權威土崩瓦解。
方氏兄弟得了便宜,就不停地給劉基穿小鞋。劉基憤怒異常,再度辭官回家。
劉基再度隱居,但是,他內心中的那團火從來沒有熄滅。
古來儒生都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終極理想,已經是大儒的劉基自然不例外。因此,哪怕三番五次地對元朝失望,這團火還是促使他在四年後又當了都事,也就是地方軍區參謀。
這次,他幹了三年,幫助元朝打擊起義軍。然而,元朝怎麼可能讓他安心。他的長官因為看不慣他,故意不記錄他的軍功,沒有發應有的獎賞。
劉基對元朝徹底失望,絕了為官的念頭,決定安安穩穩當個民間學者。於是,他第四次辭官回了家。
終遇明主
一年後,朱元璋攻下了南京城,聽說民間有隱士大儒,就派人去招。
這時的劉基已經五十歲了。他內心的火焰似乎早已熄滅,只求安心治學。但是,面對朱元璋的招募,他似乎又心動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元朝亂世,早晚得被一個人終結。這個人,會是朱元璋嗎?
隱居的時間,劉基並沒有閑着,他也在關注着時局。此時他綜合信息,審時度勢,得出了結論:朱元璋最有希望。
心中的火再次燃起,他決定試試。
公元1360年,劉基出山,來到南京城,見了朱元璋。他發揮所學,向朱元璋陳述時局,獻計獻策,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鳴。於是,他被委任為謀士,跟隨左右。
那時,西南的陳友諒大軍北進,打入安徽。他的部隊兵強馬壯,連戰連勝,士氣正是高昂的時候。此刻,擋在陳友諒面前的只有一人:朱元璋。
面對陳友諒的步步緊逼,朱元璋召集手下人商議對策。有的主和,又的主退,總之避其鋒芒是主流看法。朱元璋對這些發言有些不滿,於是沉默。
很快,他看見了同樣沉默的劉基。
雖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任用,但是經歷過宦海沉浮的劉基早就沒了年輕時的衝勁。他決定觀察觀察這個隊伍值不值得自己奉獻,所以沒有強出頭。這時,他也看到了朱元璋的眼神。他看懂了。
會議結束後,朱元璋果然讓他去了內室,並開門見山的問:「你怎麼看。」
劉基微微一笑,道:「陳友諒此人性格暴虐,不把天下人放在眼裡。主公您雖然勢力較弱,但將領勇猛,士兵團結,這仗完全有的打。正所謂驕兵必敗,只要您示敵以弱,誘敵深入,再埋設伏兵,陳友諒必敗。」
朱元璋點點頭,這正是他的想法。他的直覺從沒錯過,這次,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鄱陽湖大戰中,劉基巧施計策,引陳友諒孤軍深入,船隻在落潮時擱淺。朱元璋率軍大敗陳友諒。在之後的戰役里,朱元璋乘勝追擊,最終消滅了這一最大的敵人。
在這次戰役後,劉基也認可了朱元璋的隊伍,屢屢向朱元璋提出精妙的計策。明朝開國後,劉基像年輕時的自己那樣,肅正朝綱,執法嚴明,廣施德政。可惜的是,他又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晚年不得不回到老家最後隱居,最終於公元1375年病逝於老家,享年65歲。
結語
劉基留下的傳說很多,包括留下預言,晚年被下毒而死,或是更忠於元朝而非明朝。這些都是捕風捉影,多見於稗官野史,不可盡信。
後世也有人把他與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這也是過譽的。朱元璋手下賢臣猛將一大堆,他自己都是一個天才。劉基在朱元璋的隊伍里不是無法替代的。
其實,比起出將入相,他的學術成就要更高一些,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儒。他其實也沒那麼多心眼,更多是擅長明哲保身,是個相當純粹的大儒。他的一生是仕隱並重的,頻繁地徘徊在為官和隱居之間,到了明朝也依然如此。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他太純粹,太剛,老是得罪人。
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謹守初心,從來沒有墮落。為官時,他就執法嚴明剛正不阿;隱居時,他就著書立說嚴謹治學,兩不耽誤。他的一生,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