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髮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一個微小的決定,都有可能影響到事情最終的發展。尤其是在古代戰爭年代,整個天下的局勢,往往都會因為諸侯們的一個微小決定發生改變。
等到諸侯們因此而感到後悔,也再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默默承受曾經的決定所造成的後果。
以三國時期為例。亂世之爭中,上位者總是會通過「解決梟雄」的方式來穩固自己的政權,但若是那些人沒有死呢?如果上位者當時改變了決定,說不定各自的結局就都不一樣了。
比如此前網友說的三國時期最不能殺的三個人,被孫權殺了一個,關羽殺了一個,曹操殺了一個。而這三人當時「手下留情」一點,可能還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孫權殺一人
首先孫權殺一人,自然就是蜀國五虎上將之一的關羽。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孫權殺掉關羽之後,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除此以外,倘若他不殺關羽的話,對他或者對東吳集團,又會有什麼樣的好處。
就地盤上來說,關羽的死也就意味着荊州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淪落到東吳名下,這對東吳征伐天下十分有利。
更重要的是,當時蜀國勢大,劉備帶着殘兵敗將來聯合孫吳,走的時候高高興興地整合兵馬就去打益州,其發展勢頭細思極恐。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殺掉關羽,其實也是平衡了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的勢力對比。
曹操大敗北歸,已經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南下。如果任由劉備做大,孫吳一方就很有可能直面蜀國的威脅。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曾經的盟友也有可能是未來的敵人,所以孫權攻打荊州的戰略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殺害關羽以後,孫權卻要直面劉備的報復,這就是十分不划算的。
儘管夷陵之戰,陸遜火燒七百連營,讓劉備鎩羽而歸,但孫權和劉備兩個人的爭鬥,必然讓曹操從中獲利。
反觀孫權只是攻打荊州但不殺關羽的話,結果很有可能會不一樣。
劉備為什麼集合大軍給關羽報仇?這是因為關劉兩人的深厚感情在裏面,頗有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意思。
如果孫權不殺關羽,活捉關羽以後,用關羽和劉備換土地、換資源,劉備能不答應?無論從個人情感還是顧及三軍,劉備都不得不同意。
到了那個時候,即便關羽不高興又怎麼樣?劉備總不可能再和他打一場。古代講究師出有名,他只能隱忍,等待過幾年時間之後,再找一個理由讓關羽去打回來。
幾年的發展時間,土地、資源、人口加持下,孫權完全可以鞏固荊州一帶的防線。劉老闆要麼妥協,要麼和自己兩敗俱傷,等着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孫權不殺關羽,完全是百利而無一害。
後人分析認為孫權懼怕關羽的軍事能力,這只不過是殺害關羽的原因之一。相較於關羽本人來說,劉備手下的蜀國大軍不是更可怕?
孫權殺關羽,多是為了示威,向天下人展示東吳的實力和氣魄。只是他不明白,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三年吞天下,自己忍忍又如何。
關羽殺一人
其次關羽殺一人,也就是在襄樊之戰中殺掉的龐德。
此人原為馬騰麾下武將,在馬騰東征西戰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馬騰召到許都當衛尉以後,龐德就跟在了馬超身邊做事。
後來馬超兵敗依附張魯並最終選擇投降劉備,龐德則感念曹操的賞識,投靠了曹操。
襄樊戰場上,關羽大發神威,不僅將曹魏名將曹仁打得不敢還手,甚至還用出圍點打援的戰術,讓趕來支援的于禁也全軍覆沒。
待到抓住龐德,關羽看在馬超的面子上,本想給龐德一個機會,結果龐德決不投降,被關羽斬殺以儆效尤。
就當時關羽做出的決定而言,支持或是反對,都不算錯。
要知道諸葛亮首出祁山的時候,還揮淚把馬謖給斬了。自己軍中的將士尚且可以處死以正軍紀,一個投降的將領還不能殺?
只是關羽沒有想到,因為他的決策,最終導致關氏後人全都被龐德後人殺害。
《三國志·關羽傳》中就曾記載:龐德子會,雖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其意思是說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鍾會、鄧艾一同討伐蜀國,將蜀國攻破以後,龐會悄悄找尋機會,將關羽留在成都的家人全部殺害。
那麼關羽有沒有另外一種選擇呢?答案很簡單,把人抓起來送到劉備身邊。
且不說劉老闆拉攏別人的手段比關羽高明,就看在馬超的面子上,關羽這一決定也可以賣對方一個人情。
雖說馬超的人品在三國歷史上不算太好,但只要送過去,他就承了這個情。更何況關羽也沒有必要非殺龐德不可,古代戰爭中處死敵軍大將,其一是鼓舞士氣、其二是震懾對方。
說句不好聽的話,當時龐德死或不死,已經無足輕重。只要關羽願意,哪怕將他放了又怎樣?以曹操多疑的性格來說,曹操還敢再用龐德?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後人,藉助上帝視角分析出來的結論。
關羽殺或者不殺,都談不上錯,僅僅只是說他能夠做得更好。讓龐德活着,可以做更多有利於自己、有利於蜀國發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不過如果真不殺龐德的話,關二爺倒也不像是關二爺了,只能說古今之事,有失必有得,難能兩全其美。
曹操殺一人
最後就是曹操殺一人,曹操殺的這個人既不是戰將、也不是謀士,但他對整個三國甚至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就是華佗。
因為他,中國醫學歷史上首次採用了麻沸散對患者全身進行麻醉再進行手術的方法;因為他,中國外科手術的範圍得到空前的擴大;也是因為他,中國首次出現了獨一無二的體育療法——五禽戲。
可曹操為何要殺華佗呢?
原因很簡單,在曹操頭痛發作以後,華佗提出開顱治療的設想。這在曹操眼中,彷彿就是和他說:我先把你弄死,然後再把你救活過來。
多疑且陰狠的曹操,自然不會放過華佗。假設自己沒有同意,那華佗直接把自己麻醉以後坐開顱手術怎麼辦?自己雖然頭痛,但還不想去當華佗的試驗品。
事實上,曹操知道華佗醫術高超,也知道自己留不住華佗,可他絕不希望華佗去給別人治療。這倒不是說曹操小家子氣,而是他的性格一貫如此。
曾經誤殺呂伯奢家人之後,又在呂伯奢買酒回來的路上將呂伯奢殺死。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曹操,怎麼可能允許華佗去幫助其他人。
更重要的是,以往發生在曹操身上的諸多小事,也證明了他對殺死他人這件事情,並沒有任何負罪感。
其一是害怕身邊的人害他,於是假裝在睡夢中殺死一個僕人以後,自責地表示「吾好夢中殺人」。
其二則是在殺死押糧官王垕平定軍心以後,自顧自地說:你的老婆孩子,我會幫你照顧好。
至於曹操如何照顧王垕老婆孩子暫且不談,就他這種看輕人命的思想態度來說,也註定華佗無法為他所用以後,必定會被殺害。
可曹操沒想到,華佗真是天下第一名醫,還是誰都替代不了的那種。
等到後來頭疼再次發作,其他醫生也只能按着華佗留下的藥方來給曹操抓藥治病,想要根治,根本就不現實。
不僅如此,當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沖生病以後,曹操遍訪名醫給曹沖治療。結果民間口碑一致認為,只有華佗有可能治療好曹沖,這又給曹操整不會了。
早知道當初他的能力這麼強,又何必將他殺害。哪怕只是囚禁起來,也可以用華佗的家人威脅他,讓他給自己的孩子或者手下將士們治療。
結語
世上沒有後悔葯,當孫權、關羽、曹操將對應的人物殺害之後,就註定他們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可即便歷史重演,相信他們也一定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就如同前文提到的揮淚斬馬謖一樣,諸葛亮心中縱有萬般不舍,照樣要將馬謖殺掉。否則所有將士都習慣了將在外,丞相之令有所不從,那這仗還怎麼打,漢室還要不要光復?
值得一提的是,選擇不同,最終的結果也未必就會不同。歷史發展長河之中,每個人都曾試圖逆天改命,可除去極少數的人展現風采之外,絕大多數人都只能隨波逐流。
我們如今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更加理性地分析前人的對錯選擇以後,謹慎應對未來人生中屬於自己的選擇。也唯有如此,史書才算真正發揮出了帶給後人的啟示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