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節虛構,請師友們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感謝閱讀,您的支持就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好你個小王,又遲到了,這次又有什麼理由?"我拿着教案大步走進辦公室,一眼就看到小王正偷偷摸摸往自己座位溜。這孩子上課老遲到,理由倒是一套一套的。
這是我在鄉里小學當代課老師的第三年了。87年我從部隊退伍回來,本想着找個穩定工作,沒成想鄉里缺老師,就被派來代課。在部隊養成的習慣讓我對紀律特別看重,可這幫孩子哪懂這些。
"王主任,我...我家母雞下蛋,我得等着收完才能來。"小王支支吾吾地回答,教室里頓時哄堂大笑。
"好好好,今天又是母雞的錯。坐下吧,下次再遲到罰你打掃一周教室。"我搖搖頭,翻開課本開始上課。
那時候,學校條件真是差。教室是土磚房,冬天冷風嗖嗖地往裡灌,夏天又熱得不行。我們這些老師的辦公室更是簡陋,就一間破屋子,幾張拼湊的桌子,一人一個抽屜,存放教案和一些個人物品。
軍營里那句"不拋棄,不放棄"的話一直在我心裏紮根。在部隊,我是通訊員,負責架設電台、發報收報。有次執行任務,大雨天里扛着沉重的電台設備走了近十公里山路,手都磨出了血泡,可硬是咬牙挺了下來。這股子韌勁兒現在對付這群調皮的孩子倒是派上了用場。
學校里的李校長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先生,看到我第一天來報到,頭髮剃得板寸,走路帶風,不禁笑道:"老李啊,這不是軍營,收着點你那殺氣騰騰的樣子,嚇跑了孩子們,咱們的生源就更少了。"
說起來那時候學校里有個女老師,叫張梅,教數學的。說實話,長相確實不太出眾,村裡人私下都叫她"丑梅子"。個子矮矮的,臉上還有些麻子,說話聲音也尖細刺耳。剛開始我真有點不習慣,畢竟在部隊那麼多年,周圍清一色都是大老爺們,突然和女同事朝夕相處,還真不適應。
記得剛退伍那陣子,我還保留着部隊的一些習慣。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被子疊得方方正正,跟豆腐塊似的。辦公桌上的筆記本、粉筆盒擺放得整整齊齊,跟在部隊整內務一個樣。孩子們都說我是"最嚴格的老師",其實我只是把部隊的要求帶到了學校而已。
我們這些代課老師工資低得可憐,記得當時每個月才不到130塊錢。在部隊時就愛省錢,津貼基本都攢着,發了餅乾、肉罐頭什麼的也捨不得吃,攢起來,想着以後能用上。這個習慣倒是幫了我不少,剛回來那會兒手頭也不是太緊。
有天冬天,天寒地凍的,我騎着那輛二八大杠單車上班,鏈子突然斷了。這車還是我從部隊退伍時發的遣散費買的,用了好幾年了。那天起了大霧,冷得直打哆嗦,手指頭都凍麻了。好不容易走到學校,才發現忘帶教案了。
"老李,給你熱水。"張梅端來一杯熱水放我桌上。雖然長相不出眾,但這姑娘心地真不錯。
"謝謝啊。"我接過杯子,凍僵的手指頭碰到熱杯子,有點發麻。
"我...我想和你借點錢。"她突然小聲說道。這把我弄愣了,平時也沒見她有啥特別的花銷。
"借錢?多少?"
"300塊。"她低着頭,有點不好意思。
那年頭300塊可不是小數目啊!相當於我兩個多月的工資了。我剛退伍回來,也沒什麼積蓄,家裡還有老母親要照顧。
"借這麼多幹啥啊?"我皺着眉頭問。
"我...我攢錢想去縣城醫院看看臉上的問題,聽說有種新藥膏挺管用的。"她說這話時沒敢看我,手指不停地搓着衣角。
想起在部隊里,我們老班長經常說:"戰友之間,有難必幫。"張梅雖然不是戰友,但也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啊。我想了想說:"行,我回去看看,過兩天給你答覆。"
回家翻出了我當兵時裝錢的軍用水壺,裏面是我當兵時省吃儉用攢下的一點津貼。在部隊時,大家都開玩笑叫這是"老李的小金庫"。數了數,才210塊。又把母親平時攢的零錢拿出來,總算湊夠了300。
記得那時候我們連隊發津貼,每人每月不到20塊錢。戰友們都攢着錢,等休假時給家裡帶點東西。我也是這樣,捨不得花,一分一分攢下來。沒想到這習慣到了地方上還能幫上別人。
第二天把錢給了張梅,她接過錢時眼睛都亮了,連聲道謝。我擺擺手:"咱們都是同事,這點小事算啥。不過我最近手頭也緊,你什麼時候能還啊?"
"過年前一定還你!"她信誓旦旦地說。
可等到過年,她卻只還了50塊,說家裡臨時有急事用錢了。我也沒多說什麼,畢竟大家都不容易。在部隊里,戰友之間借東西是常事,從來不計較。有時候誰家裡來信需要錢,大家都會湊一點幫忙。這種互相幫助的精神,我一直帶在身上。
學校的條件雖然差,但氣氛倒是不錯。記得有次下大雪,路都被封了,我們幾個老師被困在學校。晚上幾個人擠在辦公室那個小煤球爐子旁邊,張梅從家裡帶了些紅薯,我們放在爐子上烤着吃,一邊聊天一邊等雪停。她問我在部隊的事,我就給她講我們連隊那些有趣的故事。
"老李,聽說你們當兵的早上都要跑步?"張梅好奇地問。
"那可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出去跑五公里,回來洗漱、整理內務,然後吃早飯。比現在學校早讀還早呢!"我笑着回答。
"那你現在還保持這習慣嗎?"
"哪能啊,現在都'復原'了,早上能多睡會兒就多睡會兒。"我說著,自己都笑了。在部隊那會兒,誰要是早上磨蹭,班長能把被子給你掀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也從代課老師轉成了正式教師。張梅的臉也確實比以前好多了,雖然麻子沒完全消,但氣色好了不少。她對我也特別照顧,知道我一個大老爺們兒生活不方便,經常給我帶些自己做的小菜。
有時候下班後,我會騎車帶着她一起回家,她家在半路上。她坐在后座上,我就跟她聊天,說說學校的事,說說孩子們的趣事。慢慢地,大家都開始傳我們倆的閑話,說我們關係不一般。其實哪有那麼回事,就是普通同事而已。
我那時候還保留着部隊的一些小習慣,比如褲腿要挽得齊齊的,鞋子要擦得鋥亮。孩子們都笑話我"老古董",張梅倒是經常幫我說話:"人家當過兵的就是不一樣,你們這些孩子懂什麼?"
有一年,她突然告訴我要調到縣城學校去了。臨走前,她拿出200塊錢:"老李,這是最後的尾款,咱們兩清了。"
"張老師,這些年你零零散散還了不少了,應該早就超過300了吧?"我接過錢,笑着說。
她搖搖頭:"我記得清清楚楚,今天剛好還完。謝謝你當初的幫助,要不是你,我可能不會有今天。"
我撓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哪裡哪裡,小事一樁。"
那會兒,她臉上的麻子淡了不少,人也自信多了。看着她收拾東西準備走,我心裏還真有點捨不得。畢竟一起共事這麼多年,早就習慣了她的存在。
"老李,你當過兵,吃過苦,比我們都堅強。我這些年看在眼裡,記在心裏。"她臨走時說了這麼一句,讓我挺感動的。
她走後,我才從其他老師那聽說,她這些年一直在省吃儉用,不僅要治自己的臉,還要照顧生病的父親。我心裏更是敬佩她了。想起當年在部隊,我的老班長就常說:"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本質。"張梅雖然相貌平平,但這份堅韌和善良,比什麼都珍貴。
日子就這麼一年年過去了。我在鄉下學校一教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退休。每年春節,我都會收到張梅的賀卡或電話,她一直記得我當年的幫助。
2017年冬天的一天,我收到一個快遞,打開一看,是一條紅色圍巾和一張賀卡。賀卡上寫着:"老李,三十年前的300塊,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條圍巾是我親手織的,冬天戴上保暖。祝冬安。——張梅"
我拿着圍巾,突然想起當年那個怯生生找我借錢的姑娘。三十年了,她一直記得這件事,而我早就忘了當初那300塊錢的事情。在部隊時就學會了一個道理:助人不圖回報。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簡單的道理還在影響着我和她。
聽村裡回來的人說,張梅現在是縣重點中學的教導主任,桃李滿天下。她從來沒結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了。每年過年,她都會去看望她教過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家庭困難的。
想想我這一輩子,當過兵,教過書,平平淡淡。穿過橄欖綠,站過哨,體驗過雪中執勤的艱苦,也經歷過新兵被老兵"欺負"的日子。那時候,老兵總愛找我們新兵的茬,被子疊不好要重疊,鞋子不夠亮要重擦。但正是這些磨礪,讓我養成了不服輸的性格。
退伍後的教書生涯同樣平凡,但那300塊錢,可能是我做過最值得的事情。現在我常坐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看着村裡的孩子們上學放學。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年沒在部隊鍛鍊出那股子韌勁和助人為樂的精神,我可能就不會借錢給張梅,她的人生可能也會不一樣。
每到冬天,我都會戴上那條紅圍巾,心裏暖暖的。退伍時,我們排長說過:"脫下軍裝,不等於褪去軍人本色。"現在想來,這句話一點沒錯。那些在軍營里學到的東西,早已融入骨血,伴隨我走過這一生。
師友們,這個故事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裡?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