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7 日,克什米爾地區硝煙瀰漫,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再度升級。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射數枚導彈,巴基斯坦則果斷出擊,擊落了兩架印度戰機。儘管目前被擊落戰機的具體型號尚未明確,但從此前曝光的消息來看,法國 "陣風" 戰機的可能性極大。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軍事舞台上掀起波瀾,對美、法、俄等主要軍事裝備出口國以及中國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法國:"陣風" 折戟,軍售神話蒙塵
法國一直將 "陣風" 戰機視為軍售領域的王牌產品,其單價高達約 2.4 億美元,堪稱 "空中貴族"。印度更是花費 88 億美元巨資購買了 36 架 "陣風",成為該戰機的重要海外用戶。法國原本指望藉助印度在南亞的影響力,進一步打開 "陣風" 在國際市場的銷路,尤其是在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然而,此次若 "陣風" 真的被巴基斯坦擊落,無疑是對法國軍工聲譽的沉重打擊。
從數據對比來看,法國 2022 年軍售總額約為 138 億歐元,其中航空裝備出口佔比超過 40%,"陣風" 戰機功不可沒。此前,"陣風" 曾出口至埃及、卡塔爾等國,訂單金額分別為 59 億美元和 63 億美元。但一旦 "陣風" 在實戰中被證明存在缺陷,潛在客戶難免會產生疑慮。例如,沙特原本對 "陣風" 興趣濃厚,計劃採購約 60 架,若此次事件影響其決策,法國可能損失上百億美元的訂單。此外,法國在與美國 F-35、俄羅斯蘇 - 35 等戰機的競爭中,優勢也會大打折扣,未來軍售之路將更加坎坷。
美國:左右為難,平衡術面臨考驗
美國在印巴兩國都有重要的軍售利益。一方面,美國向印度出售了 "阿帕奇" 武裝直升機、C-17 運輸機等先進裝備,2022 年美印軍售額約為 23 億美元。另一方面,美國與巴基斯坦也保持着一定的軍事合作,巴基斯坦軍隊中仍有部分 F-16 戰機在服役。此次衝突中,美國既希望展示其武器裝備的性能,又要避免過度偏向某一方而破壞地區平衡。
若被擊落的是美國戰機,雖然可能性較低,但一旦發生,美國的軍事威信將受到衝擊。美國 F-16 戰機在巴基斯坦服役多年,曾在多次衝突中表現出色,若印度的美製裝備被巴方擊落,可能會影響其他國家對美製武器的信心。而如果是法國 "陣風" 被擊落,美國則可能藉機推銷其 F-35 戰機,試圖填補法國留下的市場空缺。不過,美國在印巴之間的平衡策略並非易事,過度偏袒印度可能會激怒巴基斯坦,影響其在反恐等領域的合作;過於中立又可能讓印度感到不滿,損害美印軍事合作關係。
俄羅斯:憂心忡忡,南亞市場受衝擊
俄羅斯長期以來是印度的主要軍事合作夥伴,印度軍隊中 70% 以上的裝備來自俄羅斯,包括蘇 - 30MKI 戰機、T-90 坦克等。2022 年,俄印軍售額約為 45 億美元,俄羅斯在印度軍售市場的份額遠超美法等國。此次衝突中,印度可能動用了部分俄制武器,若俄羅斯裝備在戰場上表現不佳,將直接影響其在印度及其他國家的聲譽。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也與俄羅斯有一定的軍事合作,近年來開始採購俄羅斯的米 - 35 直升機等裝備。俄羅斯原本希望在印巴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的關係,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但此次衝突升級,若印度因裝備問題對俄羅斯產生不滿,可能會加速其向西方武器供應商靠攏,這對俄羅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此外,俄羅斯在國際軍售市場上正面臨美國和中國的競爭,此次事件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其市場份額。
中國:關注地區穩定,軍工聲譽獲提升
中國雖然不像美俄法那樣在印巴有大規模的軍售,但作為地區大國,一直高度關注克什米爾地區的穩定。中國與巴基斯坦有着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在軍事領域合作密切,"梟龍" 戰機就是中巴軍事合作的典範。此次衝突中,巴基斯坦使用的武器中可能包括中國裝備,若巴方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將有助於提升中國武器的國際聲譽。
從數據來看,中國近年來軍售市場逐漸擴大,2022 年軍售額約為 120 億美元,其中對巴基斯坦的軍售佔比約為 15%。"梟龍" 戰機已出口至巴基斯坦、緬甸等國,性能在實戰中得到了檢驗。此次事件中,中國始終秉持中立立場,呼籲雙方保持克制,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這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印巴衝突中戰機被擊落事件,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軍事對抗,更是一場大國之間的利益博弈。法國面臨軍售聲譽危機,美國在平衡術上經受考驗,俄羅斯擔憂南亞市場受損,中國則致力於維護地區穩定並提升自身影響力。隨着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各國的反應和後續行動將備受關注。無論最終被擊落的是哪國戰機,都給國際軍售市場敲響了警鐘:武器裝備的實戰性能才是贏得客戶的關鍵,而地區的和平穩定遠比武器銷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