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個稅起征點調整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當前,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上調個稅起征點,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同時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那麼,在中國14億人口中,月收入達到5000元的人數究竟有多少?而個稅起征點又應上調至多少才更為合理呢?

01 大家覺得個稅起征點偏低的原因
個稅起征點偏低,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其根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個稅起征點調整滯後。自2018年起,我國的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上調至5000元,這一調整在當時確實有效緩解了眾多勞動者的稅收負擔。然而,七年的時間跨度,使得原有的起征點逐漸顯得不合時宜。隨着通貨膨脹、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維持不變的起征點顯得較為苛刻,對許多家庭而言,5000元的月收入在許多地區已難以覆蓋基本生活開銷。
另一方面,地區差異顯著。在三四線城市,5000元的月收入可能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但這一標準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卻顯得捉襟見肘。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遠高於其他城市,尤其是住房、教育、醫療等支出更為高昂。因此,對於在這些城市工作的居民而言,5000元的起征點顯然偏低,難以承受較重的稅收負擔。

然而,關於是否上調個稅起征點,這是一個涉及多方面考量的複雜問題。一個是居民經濟承受能力。個稅制度的設計初衷在於「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其核心目的在於通過稅收手段調節社會財富分配,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
然而,如果個稅起征點設置得過高,導致大部分勞動人口需要繳納稅款,那麼無疑會加大其經濟負擔。這不僅可能抑制消費、影響經濟增長,還可能引發社會不滿情緒。因此,調整個稅起征點時,必須充分考慮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確保稅負合理且能夠為社會所接受。

二個是地方的財政收入。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對於維持國家機器運轉、提供公共服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個稅起征點過高,將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進而影響其履行職能的能力。因此,在調整個稅起征點時,需要權衡財政收入與民生需求之間的關係,確保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不損害地方的財政基礎。
三個是調節社會貧富差距。個稅作為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徵收範圍和稅率設計對於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合理調整個稅起征點,可以使得更多中低收入者免於納稅,從而減輕其經濟負擔;同時,通過累進稅制的設計,使得高收入者承擔更高的稅負,從而實現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因此,在調整個稅起征點時,需要充分考慮其對社會貧富差距的調節作用。

02 個稅從5000元上調至多少才比較合適?
在我國,個稅起征點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槓桿,它直接影響着廣大民眾的稅收負擔和消費能力。隨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社會各界對於個稅起征點的調整產生了廣泛關注。很多人都有個疑惑,那就是在中國14億人當中,月收入達到5000元的有多少?
實際上,根據最新權威數據,我國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口比例約為28.7%,即全國約有4億人超過了個稅起征點。這一數據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結構的現狀,即大部分人口的收入水平仍處於較低水平,而高收入群體佔比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超過70%的人口月收入低於5000元,這部分人群直接受益於現有的個稅政策,其稅負相對較輕,有利於鼓勵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個稅起征點的調整,業內觀點多樣。有觀點提出,以城鎮居民中位數收入作為個稅起征點的參考標準,建議將起征點提高至6500元。這一建議的出發點是希望確保大多數中低收入者能夠免於納稅,從而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然而,這一標準雖然體現了公平性,但可能未能充分考慮到通脹的影響。
另有專家指出,在調整個稅起征點時,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自2018年至今,累計通脹率約為15%,據此推算,個稅起征點應調整至約5750元,以抵消通脹帶來的購買力下降。這一建議體現了對物價變動影響的調整,但同樣需要與其他因素綜合考量。

在綜合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將個稅起征點設定為每月工資收入8000元左右為宜。這一建議既考慮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又適當考慮到了通脹的影響,力求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具體來說,將起征點提高至8000元,一方面,就意味着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將免於納稅,從而有效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消費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內需的擴大。
另一方面,部分職工在起征點上調後,收入將有所增加,這有助於他們增加消費支出。從歷史經驗來看,提高個稅起征點確實能帶動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例如,2011年和2018年的兩次調整都伴隨着消費需求的顯著增長。此外,通過減輕稅負和刺激消費,適度上調個稅起征點有望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不僅能夠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還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

03 配套政策的完善與落實
在調整個稅起征點的同時,還需要出台以下三項配套政策,這些配套政策的完善與落實,將有助於進一步提高稅制的公平性和效率。
一、建立個稅起征點評估調整機制:通過定期評估和調整個稅起征點,可以確保稅制始終與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保持同步。這一機制可以包括定期收集和分析居民收入數據、評估通貨膨脹率對居民實際負擔的影響等步驟。通過這一機制的實施,可以確保個稅起征點的調整更加科學、合理。
二、完善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專項附加扣除是指針對特定支出或情況的稅收減免政策。例如,對於家中人口較多、只有一個人工作的情況,應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這一政策的完善與落實,將有助於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壓力,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稅制的公平性和效率。
三、發揮個稅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在調整個稅起征點和配套政策時,應始終將調節收入差距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合理設計個稅稅率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讓高收入群體承擔更多的稅負責任,從而有效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總的來說,將個稅起征點設定為每月工資收入8000元左右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這一方案既考慮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通脹的影響,又旨在通過減輕稅負和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增長。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還需密切關注政策效果和市場反應,以便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個稅制度的調整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及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與智慧。通過科學合理地調整個稅起征點並輔以配套政策,我們有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高效且有利於經濟增長的稅收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