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 S - 35 坦克
Char S - 35 即 Char SOMUA - 35。其中,「Char」 意思是坦克,「SOMUA」 是法語 「Société d』Outillage Mécanique et d』Usinage d』Artillerie」 的縮寫,代表機械工具與火炮製造公司,「35」 指的是該坦克的服役年份(1935 年)。
20 世紀 30 年代初,法國騎兵提出了對一種名為 Automitraillesuse de Combat(AMC)坦克的需求,SOMUA 工廠據此生產出了滿足要求的車輛。經過測試,這款坦克被法國陸軍接納為標準中型坦克,命名為 Char S - 35。它於 1936 年開始服役,到 1940 年 6 月 25 日法國投降時,大約生產了 500 輛。
Char S - 35 的車體由三個鑄件(車體底部、前部上層結構和後部上層結構)通過螺栓連接而成。駕駛員坐在車輛左前方,無線電操作員在其右側,兩人都從車體側面的門進出坦克,不過車體底部還有一個逃生艙口,供緊急情況使用。炮塔採用鑄造工藝製造,配備電動旋轉裝置,最大厚度為 2.2 英寸(56 毫米)。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 47 毫米 SA 35 火炮,能夠發射高爆彈和穿甲彈。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與戰鬥艙之間用防火隔板隔開。
在當時,Char S - 35 是一款出色的坦克,擁有良好的裝甲和比德國三號坦克所配備的 37 毫米火炮更具威力的 47 毫米火炮。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點。三件式的結構系統雖然便於製造,但如果在連接部位被擊中,坦克很可能會嚴重受損;小型炮塔使得車長、裝填手和炮手這三個角色不得不由一人承擔。此外,無線電設備普遍短缺,在短暫的戰役期間,大約 80% 的法國坦克都沒有配備無線電,這無疑給指揮和控制帶來了很大困難。
技術參數
- 原產國:法國
- 類型:中型坦克
- 服役時間:1936 - 1945 年
- 戰鬥重量:44,200 磅(20,048 千克)
- 尺寸:長 17.9 英尺(5.5 米);寬 6.93 英尺(2.1 米);高 8.80 英尺(2.7 米)
- 發動機:SOMUA 水冷八缸汽油發動機,在 2000 轉時功率為 190 馬力
- 性能:公路速度 23 英里 / 小時(37 公里 / 小時);行程 160 英里(257 公里);跨越壕溝寬度 7.8 英尺(2.3 米);爬坡能力 65%
- 地面壓強:13.1 磅 / 平方英寸(0.9 千克 / 平方厘米)
- 功率重量比:10 馬力 / 噸
- 裝甲:車體 - 1.6 英寸(41 毫米);炮塔 - 最大 2.2 英寸(56 毫米)
- 武器:1 門 47 毫米 SA 35 主炮;1 挺 7.5 毫米同軸機槍
- 彈藥:47 毫米炮彈 118 發;7.5 毫米機槍彈 1,250 發
- 車組人員:3 人
塞雷河畔克雷西:1940 年 5 月 19 日
1940 年德國發動進攻時,法國的大多數坦克被編入四個後備裝甲師(DCR)的 13 個坦克營。每個營有 34 輛坦克,通常兩個營會組成一個半旅。在德國最初的進攻造成混亂之後,長期倡導裝甲戰的戴高樂上校於 5 月 11 日被任命為第 4 裝甲師指揮官,不過該師裝備嚴重不足,士氣也很低落。儘管如此,戴高樂憑藉其決心和熱情,於 5 月 17 日率領部隊對蒙科爾內的德軍通信線路發動了進攻,但由於德軍地面部隊通過無線電隨時召喚無處不在的 Ju - 87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進行攻擊,這次進攻受到了嚴重干擾。
5 月 19 日,戴高樂發起了下一次進攻,目標是塞雷河畔克雷西的橋樑。此時,他已經得到了增援,特別是炮兵和坦克,其中坦克包括兩個連(40 輛)的 Char S - 35。第 4 裝甲師抵達了橋樑,但這又是一個體現整個法國戰役指揮無能的例子。原本已經安排了法國戰鬥機為第 4 裝甲師提供空中掩護,以抵禦斯圖卡轟炸機的攻擊,但由於進攻時間(H 時)提前,有人忘記通知空軍,結果坦克再次遭到斯圖卡轟炸機的猛烈攻擊。後來,當法國坦克被迫撤退時,法國戰鬥機才趕到,卻發現地面和空中都已沒有戰鬥。
在最後這場戰鬥中,Char S - 35 在幾乎所有方面都證明了自己優於德國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如果指揮官和車組人員對它的能力(以及對自己)更有信心,正確地部署和指揮它,它本可以在多個關鍵時刻扭轉戰局。然而,實際上,Char S - 35 可以說是一款幾乎能決定戰鬥勝負的坦克,因為它比與之對抗的德國坦克優秀得多,如果使用得當,它可能會對 1940 年夏天的戰役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