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你們能行的,我們也都能行!」
這樣的話如果放在別的國家身上,那麼一定會有人說這個國家是積極的、上進的、有活力的國家。
但如果這句話是出自印度之口,那麼就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口號,尤其當我們和巴基斯坦共同宣布航天動態之後,印度更是喊出了「我們將是全球第四」的「豪言壯語」。
那麼,我們和巴鐵的什麼動靜讓印度這樣着急?「世界第四」又是指什麼呢?
讓印度人這樣「氣憤」的原因,是因為在2024年2月的最後一天,我國與巴基斯坦簽訂了一份有關於航天工程的《合作協議》。
我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大家都心知肚明,在眾多領域的密切合作已經由來已久,比如在太空合作方面我國就曾經幫助巴鐵實現了衛星繞月飛行。
這一次所簽訂的合作協議,並非簡單的太空科技合作協議,而是準備用我們的登月設備、基地為巴基斯坦培訓能夠進入空間站的航天員。
按照這份合作協議中的內容約定,我國將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幫助巴基斯坦篩選預備航天員、培養和訓練航天員和載荷專家,而且還要在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給巴鐵留下一個位置。
就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合作協議,卻已經透露出很多消息,其中不僅說明巴基斯坦在沒有空間站的情況下,也將會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員,同時也說明我國自主設計並且生產的天宮空間站將會向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開放,從而成為一個新的開放性的國際空間站。
如果以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為首建立的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我國的空間站將會成為太空中唯一服役並且能夠給眾多國家提供太空實驗空間的新國際空間站。
這樣的一個消息對於我國和巴基斯坦,甚至其他一些準備繼續向太空發展的國家來說,無疑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印度來說,似乎並不是「那個味」。
長期以來,印度都認為自己是「在中美俄之後的第四大國」,無論從經濟、軍事還是國際政治地位方面,都一直在「力爭上遊」,同樣,其中也包括航天領域上的「競爭」。
不得不承認,印度航天事業的起點在英國的幫助下,起點還是很高的,也一直都在緊緊跟隨着中美俄在航天事業中前進的腳步。
例如,印度的「月船」系列探月器、「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從技術方面的確要比很多國家要強很多,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2024年時,印度表示,將會加大對航天事業的投入,爭取在登陸金星、登陸月球以及建立印度自己的空間站方面都要取得進步,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要讓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根據印度航天部門公開的資料顯示,他們的「BAS空間站」將會由5個艙段構成,總重量能有52噸重,能夠容納4名航天員在400到45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運行,這個空間站將會在2030年左右建成並使用。
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印度航天部門的確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2025年1月還成功地在太空中進行了一次「太空艙對接」。
當時不僅印度總理莫迪親自表示祝賀,而且印度以及一些國外媒體也都表示「印度已經成為全球中美俄之後擁有該技術的第四個國家」。
因為國際空間站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所採用的都是這種「太空艙對接技術」,所以這一次的成功讓印度更加堅信自己將是能夠如期建立空間站的「第四個宇宙強國」。
不過,相對於印度的「豪言壯語」,很多人還是抱着「懷疑」態度的。
以這一次印度所取得「成功」太空對接來說,人們並沒有看到真實的影像資料,基本上全程都是在欣賞印度的「動畫片」,並且在隨後的數據中還顯示本應該對接之後就分開的航天器,卻「緊密連接在一起」,根本沒分開。
另外,當初印度官方宣布的印度空間站也只不過停留在「PPT」階段,就連肩負着載人工程重要任務的「加甘揚」火箭,也是「一路連滾帶爬」接二連三發現技術和設備問題,當初宣布「成功登陸月球」的「月船2號」也被美國證明是硬着陸「砸」到月球表面的。
儘管印度的航天工程出現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但印度卻明顯感覺是「虱子多了不怕咬」,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繼續給人們繪製「世界第四」的「美好前景」。
總之,我們和巴鐵的合作將會繼續進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國的空間站也將會順利接收第一名外籍航天員,而印度是否真的能夠如期在2030實現「世界第四」,我們只能「靜待佳音」。
參考資料:
【1】《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向全球南方分享成果,中國空間站將首迎外籍航天員》環球網
【2】《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選拔訓練航天員合作協議 中國空間站將迎來首位外籍航天員造訪》人民網
【3】《外媒:印度成為美俄中後第四個成功實現空間對接的國家,莫迪祝賀》環球網
【4】《印度航天器:一波三折之後終於「拉上手」》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