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科斯政府計劃採購美國「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美軍還借聯合軍演名義,在菲律賓北部長期部署這一武器。這是否預示着菲律賓正試圖通過藉助美國的力量,實現其在南海問題上的野心?面對美菲的聯合行動,中國果斷划出紅線,並用強有力的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
12月23日,菲律賓陸軍司令羅伊·加利多公開表示,菲律賓計劃採購「堤豐」中程導彈系統,這一系統能夠發射射程18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和460公里的「標準-6」導彈。加利多聲稱,這套系統將增強菲律賓的國防能力,保護其海軍和海岸警衛隊在南海的活動。
實際上,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套高端系統對菲律賓來說,更像是個無法駕馭的「玩具」。菲律賓目前的軍事實力遠不足以支持這種導彈的運行,不管是技術維護還是操作方面,其實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美國的支持,這就很可能意味着這款導彈的實際控制權仍在美國手裡,這對周邊國家來說,不是個好消息。
美軍對菲律賓的軍事野心可謂心知肚明。此前,美軍借聯合軍演的名義,將「堤豐」系統部署在菲律賓北部,這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為了緩和地區國家的情緒,美軍曾承諾在9月軍演結束後撤出該系統。但演習結束數月,美軍卻不僅沒有撤離,反而表態「無限期」保留系統在菲律賓的存在。從時間節點來看,菲律賓的採購計劃可能是在美軍的強勢推動下達成的。
菲律賓看似是在通過採購中程導彈提升軍事能力,但實際上,其更大的目標是藉助美國的力量,在南海問題上爭奪更多的主動權。菲律賓長期以來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議,而馬科斯政府顯然想借美國的勢,在區域競爭中獲得優勢。然而,美國的算盤可不僅僅停留在幫助菲律賓這麼簡單。
菲律賓的目的很明確:通過採購和部署中程導彈系統,借美國之力將軍事能力擴大化,以南海問題為突破口,實現對區域主導權的更大企圖。然而美菲合作的背後,美國的意圖比菲律賓更值得關注。
菲律賓的「堤豐」系統既是美國在印太戰略布局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對抗中國的工具。在亞太地區,美國近年來通過強化盟友間的軍事合作,不斷擴展軍事部署,從日韓到菲律賓,逐步形成環形包圍態勢。
在美菲合作逐漸加深的背景下,中國迅速展開反制。外交層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指出,菲律賓引入「堤豐」系統是挑動地緣對抗和破壞區域和平的危險舉動,敦促菲律賓糾正錯誤,停止引進中程導彈系統。
此外,中國還加強了在南海的實際控制力度。今年12月,菲律賓試圖通過海岸警衛隊船隻在爭議區域進行活動,卻被中國海警果斷阻止。與此同時,中國還通過法律和制度建設進一步鞏固在南海的控制權。
新版漁業法的修訂完善了中國在南海的執法體系,使中國海警能夠更高效地保護資源、巡邏海域並維護秩序。這種制度化的反制措施,為中國在南海爭議中提供了更多主動權,也讓菲律賓及其他國家的類似舉動失去了借口和操作空間。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還在加強與其他大國的合作,以應對美國的戰略威脅。例如,中俄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化,通過聯合軍演展示了彼此的協同作戰能力,釋放出針對美軍擴張的重要信號。俄羅斯外交部多次警告,如果美國繼續向亞洲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將考慮在亞太地區採取對等反制措施。這些潛在的變化讓美國的「如意算盤」不再那麼簡單。
對於菲律賓來說,選擇與美國深度綁定的代價可能比預期的更高。從表面上看,與美國合作似乎能為菲律賓提供軍事支持和安全保障,但實際上,採購「堤豐」系統的背後,是對美軍技術的全面依賴,更是將自身拖入中美對抗的風險之中。如果菲律賓繼續追隨美國,可能在未來的區域衝突中付出更高的代價。
而在軍事技術層面,「堤豐」系統的實際表現也並非無懈可擊。雖然其作戰半徑和技術參數看起來相當可觀,但從使用條件來看,這一系統更像是美軍的「專屬武器」:其導彈發射、情報支持、目標指引等環節高度依賴美國的指揮網絡。對於菲律賓來說,即使完成採購,實際操作中仍需完全依賴美軍的支持才能發揮作用。而一旦美軍撤出或減少技術協助,「堤豐」系統在菲律賓手中可能變成一個「擺設」。
更重要的是,菲律賓本身的地理條件和基礎設施限制,使得「堤豐」系統難以在衝突中生存。一旦衝突爆發,這種導彈系統可能成為對手的優先打擊目標,根本無法有效支撐菲律賓的軍事需求。這些問題讓人懷疑,菲律賓的這場「軍事冒險」究竟能為其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安全保障。
從菲律賓的計划到美國的策略,再到中國的反制,都在重塑着地區的局勢。對於整個南海地區來說,和平與穩定顯然比軍備競賽更重要。菲律賓如果堅定的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引火燒身就是早晚的事,大國之間博弈的代價並不是菲律賓能承受的起的,在大國的夾縫中受制於人,反噬的疼終究還是菲律賓自己「打落牙齒活血吞」。
參考資料:
觀察|菲律賓擬購買中程導彈,專家:這是給美國遞出的投名狀——澎湃新聞2024-12-25 07:50
菲專家:菲律賓應學習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國際在線2024-12-24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