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殲35模型出現在遼寧艦甲板上,並隨遼寧艦一起海試,引起了很大反響,各種猜測不一而足,這不官方的權威解讀來了。
近日,海軍政委袁華智在接受香港記者採訪時,回應了外媒質疑殲35,稱其是在虛張聲勢的報道,袁華智稱,相信我們,不會虛張聲勢的。但在採訪的過程中,袁華智透露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那就是殲35還未正式定型。
這個說法可能也會引起質疑,不久前曝光的殲35不是已經達到全狀態了嗎?不僅取消了空速管,裝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噴上了海軍塗裝,怎麼會還沒正式定型呢?大家不要忘了,殲35可是一款艦載五代機,陸基五代機到這個狀態能定型,殲35卻不行,因為它還要進行最重要的艦上搭載和起降測試,根據在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殲35還要進行修改。因此,袁華智所說的「還未正式定型」,很可能指的就是殲35的艦上實機測試還未進行,一旦實機測試完成,就離定型不遠了,而一旦定型,就意味着量產和小批量試用。
那殲35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定型呢?作為常規起降艦載五代機,殲35隻有一個參考對象,那就是F35C,那F35C用了多長時間才定型的呢?它是2019年2月達到初始作戰狀態的,而在此之前,F35A早在2016年8月就服役了,比F35C早了三年半的時間。這還是在F35B早在2015年7月就已經服役,美軍已經有了多年艦上操作經驗的情況下才做到的。
照現在殲35的技術狀態,只能勉強算相當於2016年8月前的F35A(殲35的渦扇19發動機還沒到位),雖然考慮到殲35不用像F35C那樣,還得遷就F35B,在設計上受到的限制較小,但保守估計,殲35也還需要3年時間才能定型,這不免讓大家有些失望,但卻是由客觀存在的困難決定的。這些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吸波塗料的存在明顯延長了殲35的訓練測試時間。殲35吸波塗料的防潮、防鹽霧、防高溫測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為艦載環境與陸上乃至試驗室環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讓殲35的吸波塗料長期暴露在艦載環境下,才能真正驗證其性能是否達標。另外,吸波塗料的存在對殲35的甲板調度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在艦載機密集擺放的甲板上完成調度,磕磕碰碰很難避免,但這卻很可能破壞殲35的隱身性能,但要在緊張的戰鬥中儘可能不破壞殲35的吸波塗料無疑需要長期的高強度訓練。
二,指揮引導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殲35的隱身性能優異,單就外形而言,沒有鴨翼和腹鰭的殲35比殲20還要強上一籌,香港媒體甚至聲稱,殲35的RCS可以達到0.01㎡。但恰恰是這種優異的隱身性能,給指揮引導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預警機對殲35的探測距離過近,意味着不但很難引導其作戰,連可靠的導航和敵我識別都不容易做到,別小看了導航和敵我識別,二者對防止艦載機相撞和誤擊的作用很大,看看俄羅斯防空部隊誤擊了多少架自己的飛機就知道敵我識別的重要性了。
三,殲35的艦上測試與着艦是息息相關的。雖然殲35不用彈射器就可以從遼寧艦上滑躍起飛,但着艦作為「刀尖上的舞蹈」,測試起來最為消耗時間。如果說殲35彈射起飛考驗的是工程技術人員,那麼降落考驗的就是飛行員了,尤其是惡劣天氣下和夜間降落難度特別大,這殲15第一次夜間着艦是在2017年11月,即遼寧艦服役5年後,就可見一斑。
與以上困難相比,解決殲35的發動機反倒是相對容易些,雖然現在裝的發動機仍然只是渦扇13E,但有了可彈射45噸艦載機的電磁彈射器,即使不開加力,殲35仍然能夠從福建艦110米的跑道起飛。
至於外媒稱中國殲35在虛張聲勢,則不值一駁,中國幾曾有過虛張聲勢的記錄,2009年說是五代機要首飛,2011年殲20就橫空出世了,說是有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26就亮劍了,以中國的過硬實力,也不需要虛張聲勢,僅僅實事求是的報道,就足夠震憾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