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1984年,雲南麻栗坡烈士陵園,突然傳出一聲槍響。
一起悼念烈士的戰友們嚇了一跳,轉頭看向了槍聲響起的地方。只見一個女兵,正淚流滿面地舉着手裡的槍,朝天的槍口還冒着青煙。
「你在幹嘛?你不要命了!」戰友們大驚,要知道,擅自在烈士陵園鳴槍,這可是嚴重的違紀。
女兵彷彿沒聽到,反而痛哭失聲:「我對不起你呀,趙勇!」
這個女兵到底做了什麼虧心事?竟然冒着違紀的風險,在烈士陵園鳴槍祭奠?
她又將面臨什麼樣的處罰呢?
1967年,謝楠出生在貴州省六盤水的一個小山村,父親是軍人。
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她視軍人為英雄,從軍之路也成為了她人生中唯一的心愿。
17歲那年,謝楠放棄了高考,轉身選擇了參軍入伍,成為了昆明軍區14軍的一名衛生兵。
1984年,一紙軍令下達,謝楠所在的部隊要開拔前往南疆作戰,她主動申請參戰。
然而,戰場上無情的戰火與現實的殘酷,時刻都在挑戰着謝楠的意志。
醫院裏,傷員不斷從戰場上送來,血淋淋、滿目瘡痍。
有人被炸斷腿,有人沒了雙手雙腳,有人瞎了眼睛,甚至有一些傷員的傷勢讓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謝楠與全體醫護人員,不敢有片刻的喘息,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高強度的營救當中。
空氣中瀰漫著散不去的腐腥味,耳道里充斥着凄慘地哀嚎聲,河裡清澈的水被清洗的衣服和繃帶染成了紅色。
上百名戰士的遺體,被白布裹着用卡車送下老山,謝楠忍住心中的悲痛的,親手將犧牲的戰友們埋葬。
可硝煙並不會因為慘烈的場面而停止,謝楠必須繼續堅持參與營救。
那年的11月22日,是謝楠在腦海里不願抹去的印記。
17歲的趙勇是謝楠的同鄉,在上前線之前找到謝楠,想跟她借15塊錢,給雙目失明的父親買一台收音機做為生日禮物。
當時,謝楠的兜里正好有15塊錢,但她給自己留下了5塊錢備用,只給了趙勇10塊錢。誰知這一舉動,竟讓謝楠悔恨終生。
趙勇收下10塊錢後,懷揣着期盼奔赴前線。那天夜裡下着雨,趙勇在搶救傷員回營的路上,遭到敵人的襲擊,壯烈犧牲。
看着血肉模糊的趙勇,謝楠心如刀割。不斷自責自己為何要留下那5塊錢,讓趙勇完成不了心愿。
而隨後,年輕戰友們一個個的倒下,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烈士陵園,她看着戰友們為烈士們挖坑,終於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舉起手中的槍對天鳴憤。
軍紀如山,戰地擅自鳴槍的代價,就是謝楠被取消戰功和火線入黨資格,並提前退伍複員。
就這樣,謝楠帶着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痛回到了家鄉。
1987年,脫下軍裝的謝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學。畢業後,她進入了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成為了當代的女強人。
儘管名利雙收,但她似乎終日鬱鬱寡歡。
謝楠有意的躲避着過去,從不與人提及曾經在老山的過往。但最不願意去觸碰的傷痛,卻是她最難以忘懷的情結。
犧牲的戰友趙勇幾乎夜夜入夢,為了擺脫夢魘,她決定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園紀念趙勇,了卻心愿。
卻不曾想,這一趟行程,竟讓她做出一個讓身邊人無法理解的抉擇。
2003年1月,謝楠孤身一人踏上了飛往昆明的飛機。憑着腦海中的記憶,她一步步尋回重返老山戰場的路。直到夜幕降臨,她才抵達麻栗坡烈士陵園。
謝楠手摁着打火機,最終在957個烈士墓碑中摸索到趙勇的墓碑。她在墓碑前獻上花圈、點上香煙、灑上烈酒,最後再給他燒去那遲來的5塊錢。
本以為做完這一切,她就能放下過往的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但是,當轉身看到深埋在這裡的,幾乎都是16、17歲的孩子,最大的年齡也不過30歲時,她就再次悲由心生。
而從墓區管理員那裡得知,這裡的957個烈士,大概有300多個沒有家人來看望過,謝楠更是感到詫異。
她放不下心中的戰友情,次年的清明節,她用自己寫詩歌、散文攢下的稿費,買來957朵鮮紅的玫瑰,插滿整個麻栗坡烈士陵園,祭奠埋葬在這裡的熱血青春。
第二天,謝楠看到一張照片,才明白那些烈士的家屬沒來看望的原由。
照片中一位老母親,站在兒子的墓碑前聲淚俱下,足足哭了兩個小時。她是烈士趙佔英80多歲的老母親,因為沒有錢買車票,時隔20年後,才第一次來到陵園見到兒子。
有十多歲的孩子,長大的願望只為能到陵園看一眼父親。
看着許多英烈家屬,因一張車票而被阻擋住前往老山的腳步,謝楠的心像被尖刀穿過。
2006年初,謝楠返回北京做出了一個沉重而堅定的舉動,辭去中關村公司的重要職務,舉家遷往雲南。
她在那裡開了一家茶館,只為接待全國各地前來掃墓的老兵和家屬。她為茶館取名為——「老兵之家」。
謝楠的「老兵之家」茶館,成為了老兵和家屬們的聚集地,她也無數次陪同來者前往麻栗坡祭奠犧牲的戰友,這條沉重的道路她已記不清走過多少個來回。
也是在那個時候,她從各地的老兵和家屬們口中,聽到了更多令她心痛不已的戰友故事。
一位戰士被炸得只剩下一小部分驅體,他的母親在得知兒子犧牲的那一天,毫無生念地唱下了農藥。
一位排長受傷後,因彈片引發腦部感染而犧牲,臨終前說的一句話是:「我想回家。」
烈士陵園裡的墓碑下,很難有一具完整的驅體,謝楠聽聞,心在滴血。
2006年,她被評為「感動雲南的新聞人物」,報紙刊登消息時,她拒絕使用自己的名字,只用「老山女兵」。
她說:「真正的英雄,埋在麻栗坡。」
後來,謝楠的茶館因常常接濟一些需要幫助的老兵和家屬,在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她只得將「老兵之家」關閉。
店雖關門了,但心裏那道門卻永遠也關不上。眼前還有很多烈士家屬因為經濟困難,無法來到烈士陵園祭掃。
犧牲的烈士和家屬的心愿一天不完成,謝楠就一天無法安眠。
2009年,為了讓烈士們找到家人,一個以「安忠魂」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會成立,謝楠得知後加入了該基金會擔任理事。
在烈士陵園的管理處里,登記的幾百名沒有家人祭掃的英烈們,終於有機會尋回家人。
從最開始找到24位家屬到後來54位,再到後來一些家屬相繼聞訊主動聯繫,找到英烈們的家人越來越多。
每年清明節的「忠魂祭」,基金會都會組織烈士們的家屬前往烈士陵園掃墓,謝楠則以志願者的身份陪同前往。
隨後幾乎每年,都會有第一次來到麻栗坡陵園的家屬,找到親人並祭掃,了卻他們的心愿。
多年後,謝楠說夢見趙勇對她講:「楠姐我沒有犧牲,不信你挖開我的墓看看,裏面只是一頂軍帽而已。」
謝楠終於放下了過往傷痛,但依然奔走在尋找烈士家屬的路途上,她用自己的步履丈量着英魂們回家的路。
寫在最後
謝楠的一言一行讓我們重新記起了,那些年輕而英勇的戰士們,為國家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和生命。
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但他們的精神和功績永遠不能被忘記。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同時也要銘記歷史,感恩那些為我們付出過的人們。
青山依舊,綠水長流。
逝去的烈士們,長眠於祖國的邊疆,守護着那方凈土,永垂不朽。
願英烈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end---
作者:諾諾
編輯: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