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宮宣布,將建立一個名為「金穹」的天基導彈防禦系統,預計總成本在1750億美元,並計劃在3年內實現「全面運轉」。
其實,早在今年1月底,特朗普就曾簽署行政令,宣布啟動名為「美國鐵穹」的導彈防禦系統建設計劃。
在特朗普看來,以色列的鐵穹是美國幫助建設的,如今美國的技術比以色列更先進,美國能建設出比以色列更好的防空導彈系統。
可哪知道,這看似合理的軍事計劃卻被美國專家們集體打臉:以色列鐵穹是防禦短程火箭彈的,要覆蓋美國本土得部署2.4萬套,成本2.5萬億美元!這相當於把整個加州賣了都不夠!
於是,特朗普靈機一動:改名!不到一個月,在今年2月,美國鐵穹便搖身一變成了美國金穹。
如今,升級版本的「金穹」更是加上了科幻元素。它將是一個結合太空、陸地和海洋的多層防禦體系,核心是數千顆低軌道衛星,分為探測衛星和攔截衛星兩部分。探測衛星負責用雷達和紅外設備鎖定導彈發射,攔截衛星則攜帶動能武器或激光裝置,在導彈剛發射的助推段就實施攔截。
特朗普甚至誇下海口說,這個系統建成後,美國本土「連一隻蒼蠅都飛不進來」,甚至能防禦來自太空的攻擊。
聽起來是不是很科幻?
但問題來了:這樣的系統真的能實現嗎?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朗普宣稱三年建成並實現運轉,這時間表還是相當誇張的。
要知道,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折騰了10年,耗資近千億美元,最終因技術瓶頸和蘇聯解體而流產。更不用說,以色列的鐵穹從研發到部署用了20年,美國的THAAD系統也用了15年。
而「金穹」的技術複雜度遠超當年。僅衛星部署一項,就算用SpaceX發射「星鏈」的速度,每年最多也只能部署2000顆衛星,要完成數千顆的規模至少需要2年。
更不用說,攔截器的研發、測試和實戰部署還需要更長時間。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湯姆·卡拉科指出:「就算一切順利,『金穹』也要到2035年才能初步形成戰鬥力。」
特朗普口中三年建成「金穹」,這簡直是比讓幼兒園小朋友三年蓋起摩天大樓還魔幻!
更搞笑的是,金穹的核心技術還停留在PPT階段。
所謂的天基攔截器,說白了就是在衛星上裝個導彈,在導彈剛發射時就攔截。但問題是,導彈助推段只有5分鐘窗口,攔截器要在這5分鐘內完成探測、跟蹤、發射、攔截,這估計比讓特朗普背完《聖經》還難。
美國物理學會的研究指出,要攔截朝鮮10枚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的齊射,至少需要部署1.6萬顆攔截衛星,而目前美國所有在軌衛星加起來還不到5000顆。
更麻煩的是,高超音速武器能在大氣層邊緣進行不規則機動,現有技術根本無法有效追蹤。
美國科學家格雷高直言:「就算把整個太空塞滿衛星,也攔不住高超音速導彈的變軌。」
不僅如此,特朗普還面臨著更頭疼的問題:天價賬單誰來買單?
特朗普給出的「金穹」總預算是1750億美元,首筆250億美元啟動資金將在國會審議的下一財年預算中安排。
但很顯然,這就是個「縮水版」的報價。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顯示,未來20年該計劃可能耗資8310億美元,美參議員蒂姆·希哈更是直言,最終成本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
那這筆巨款從哪來呢?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讓國會批准預算,同時拉上盟友分攤成本。
目前,加拿大已經表示有興趣參與,但歐洲國家反應冷淡。況且,美國國內對「金穹」的資金分配爭議極大。
民主黨議員質疑該計劃是「軍工複合體的盛宴」,指責特朗普將國防預算從其他關鍵項目(如海軍艦艇和空軍戰機)轉移到太空項目。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更是警告,將數千億美元投入「金穹」會擠占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開支,加劇社會不平等。事實上,這就是在用美國民眾的救命錢為特朗普的太空夢買單罷了。
再看看美國社交媒體上,有網友很直白的表示,金穹就是個無底洞,把錢扔進去連個響都聽不到。也有人諷刺道,特朗普的金穹就是讓美國從鐵鏽地帶變成金窮地帶。
那特朗普為什麼非要在此時力推金穹呢?
「推特治國」的特朗普深諳流量效應,在面臨支持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他急需要一個「大新聞」來鞏固支持者基礎,尤其是在2026年中期選舉前塑造「強勢領導人」的形象。
更微妙的是,「金穹」計劃無論能不能成功,都能暫時性推動美國太空產業的發展,創造出數萬個高薪崗位,這對特朗普的票倉得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可是有直接的好處。
而且,「金穹」類似「星球大戰」標籤不僅能喚起美國民眾對里根時代的懷舊情緒,同時還可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注意力。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金穹」計劃能給特朗普背後的金主大佬美國軍工企業帶來巨額訂單。
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傳統巨頭,以及SpaceX、Palantir等硅谷新貴都在爭奪合同。
就拿SpaceX來說,雖然馬斯克否認了,但知情人士說他們已經盯上了金穹的衛星合同。試想,SpaceX發射一顆衛星收費約6200萬美元,利潤超過30%,也就是說發射一顆能賺近1800萬美元。而1000顆就是180億美元!這錢賺得比印鈔機還快。
可這一切真有特朗普想的這麼美好嗎?
回顧歷史,當年裡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在1983年提出時同樣雄心勃勃,但最終因技術不可行和經濟壓力於1993年終止。
如今特朗普又來炒冷飯,結果可想而知。
更打臉的是,就連美國專家們也不買賬。
物理學家西奧多指出:金穹的技術可行性為零,它只是個昂貴的政治象徵。」
蘭德公司模擬顯示,就算金穹攔截成功率90%,面對飽和攻擊還是會有5枚導彈突破防禦。這相當於讓美國老百姓在核戰爭中玩俄羅斯輪盤賭,賭輸了就是滅頂之災。
甚至連一些共和黨議員也質疑該計劃的實用性,認為應優先升級現有的「薩德」和「愛國者」系統。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邊搞金穹,一邊退出《中導條約》,這不是明擺着要搞太空軍備競賽嗎?
而特朗普呢?他才不管這些。
他只關心自己的亮眼政績,只關心軍工複合體的捐款,只關心自己的歷史地位。至於美國老百姓的死活,至於國家的未來,在他眼裡都是浮雲。
畢竟三年後,當金穹系統因為技術故障、資金短缺而流產時,特朗普可能已經拍拍屁股走人了。
而美國民眾只能對着天空嘆氣:「金穹沒見到,金窮倒是實實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