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越南就跟中國就有着很深的淵源。在古代,越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到了近代,許多東亞國家都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越南也不例外,在19世紀末期被法國殖民者完全佔領。
1945年之後,越南掀起了自己的民族解放戰爭,經過30年不懈的抗爭,終於驅逐了法國和美國的侵略者,徹底贏得了越南的獨立和解放。尤其是在越南戰爭的後期,中國更是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我們的無私奉獻換回的卻是越南的仇視。
自從黎筍上台之後,中越關係就不斷惡化。直到70年代末期,中越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眼見警告無果,我國決定狠狠的敲打越南一番。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我國正式發起對越自衛還擊戰。
支前邊民
對越自衛還擊戰是我軍又一次赴外國作戰,不過相比於朝鮮戰爭,越南戰場的形勢還要複雜得多。越南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國境內山高林密,環境惡劣。並且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差,除了一些主要幹道有硬化路面,大多數地方只有一些泥濘的羊腸小道。
除此之外,大多數赴越南作戰的軍人都不熟悉當地環境,也不懂得越南話,這對初期的對越作戰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這時候,不少生活中越邊境的中國邊民主動站了出來。在以前,這些邊民經常來往於中越兩地,因此很多都懂得一些越南話,對北越一些地區也比較熟悉。因此經過指揮部商議之後,就派遣大量邊民為作戰部隊帶路。
據了解,在整個中越戰爭期間,有超過4000名邊民在部隊中擔任嚮導和翻譯。而在實際的作戰過程中,這些邊民發揮的作用卻遠不止於此。比如向越南民眾宣傳我軍的政策,審訊越軍俘虜、翻譯越軍作戰文件等等,為我軍快速取得戰爭勝利,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就比如廣西寧明縣的民兵朱振安,他在曾在越南北部的祿平縣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當地的環境十分了解。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之後,朱振安擔任我軍某連部的嚮導。按照上級的要求,該連需要趁夜色拿下邊境地區的612高地。但即便是偵察兵,也不清楚612高地的具體位置,貿然向前挺進的話,就有可能面臨被越軍伏擊的危險。
這種情況下,朱振安就被安排進了這支連隊。隨後,朱振安率領連隊戰士們趁黑向高地挺進。依靠着心中的活地圖,朱振安很快就帶領部隊神出鬼沒的摸到了越軍的陣地前。此時的越軍還在睡夢中,根本不知道大敵當前,猝不及防下被我軍打得丟盔卸甲,最終該連只用了40分鐘就拿下了高地,為後續的作戰行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鬼屯炮台
除了朱振安之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支前邊民,他在中越戰爭期間曾立下巨大功勞,因此被授予一等功和「支前模範」榮譽稱號。他叫何國安,而讓他名聲大振的,就是這座著名的鬼屯炮台。
鬼屯炮台也叫法國樓、法國炮台,由法國人在40年代修建而成。這座炮台長120米左右,寬約70米,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平均厚度達到了1米左右。炮台主體分為上下三層,醫院、食堂、倉庫等設施一應俱全,甚至還有舞廳等消遣設施。據了解,這座炮台足夠容納上千人長期生活。很明顯,越南方面想利用這座炮台遲滯我軍的攻勢。
當時,我軍僅在17日當天就拿下了越南北部重鎮高平,當先頭部隊挺進到同登地區時,就遇到了這座炮台的阻礙。想要拿下河內北方屏障諒山,就必須奪取同登火車站,但因為有鬼屯炮台的存在,我軍數次的衝鋒都宣告失敗。
在隨後的兩三天時間裏,我軍依託重型火炮,基本摧毀了炮台的外圍據點,越軍全數退回炮台地堡,準備依託險要的地形和我軍打持久戰。而且,炮台並非獨立的防禦工事,還依靠地道連接着大量的暗堡,越南人依靠這些暗堡,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一時間雙方都陷入了僵持狀態。
何國安
何國安是憑祥市的一名電廠工人,年輕時曾被法國人抓去修建鬼屯炮台,因此他也成了少數知曉這座炮台構造的中國人。當他得知部隊在炮台受阻時,立即騎着單車感到同登前線。何國安向部隊說明來意後,立刻引起了負責攻堅的163師部的重視。指揮部命人用專車將何國安送到炮台前線,以便找到炮台的突破口。
抵達前線之後,何國安提出可以炸毀炮台的進出口。指揮部同意了這一方案,並迅速調整了戰略部署。在何國安的帶領下,7連的戰士們繞過暗堡,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後,順利拿下了平頂山表面陣地,並對炮台的4個進出口進行了爆破。很快,四個進出口就被我軍摧毀了3個,只留出一個可供越軍逃命的通道。
隨後,何國安又開始尋找炮台的換氣天窗,按照模糊的記憶,何國安依靠腳步丈量的方式,最終在瓦礫下方找到兩處換氣天窗。到了22日,163師從後方調來了12噸炸藥和2噸汽油。攻堅部隊在天窗附近放置了大量的烈性炸藥,隨着一聲聲巨大的轟鳴聲,炮台被炸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內部傳來了一陣陣越軍的慘叫聲。
隨後戰士們又通過天井灌入大量的汽油,並拿着噴火槍向洞內發射,炮台內部立刻變成一片火海。慌不擇路的越南守軍從唯一的進出口逃了出來,立刻成為了我軍的俘虜。據被俘的越軍交代,炮台內部有超過1000名越軍,但逃出來的只有少數。
最終,在何國安的幫助下,被越軍寄予厚望的鬼屯炮台就此告破。之後我軍迅速拿下同登火車站,向著諒山市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