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正式下達命令:成立第14兵團,任命劉亞樓為司令員,莫文驊為政治委員。
劉亞樓
劉亞樓在解放戰爭時期長期擔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他積極協助林彪和羅榮桓部署和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深受中央和林彪的信任,林彪曾稱讚他說:「你一個劉亞樓頂我三個參謀長!」
而劉亞樓一直希望到一線帶兵打仗、建功立業,林彪也最終滿足了他的要求,不僅任命他為14兵團司令員,還給他配了39、41、42這3個實力強勁的軍。
39軍在全軍統一番號前是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41軍的前身則是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這兩個縱隊都是東野的主力縱隊,一個兵團就給了兩個主力縱隊,可見林彪對劉亞樓的厚愛。
而42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成立於1948年3月,雖然戰鬥歷史較短,但有朝氣,游擊經驗豐富,而且在剛剛結束的安陽攻堅戰中表現突出,受到了不小的鍛煉,可謂是我軍部隊中的一支後起之秀。
14兵團成立後,劉亞樓雄心勃勃,指揮部隊一路南下,很快就在8月初抵達長沙以北,即將與白崇禧集團展開決戰。但在8月5日,四野總部突出發來命令:「着14兵團直屬隊全部機構調歸軍委,成立空軍司令部。」
這道命令意味着成立僅3個月的14兵團被撤銷了,這樣14兵團成為了我軍兵團方陣中建制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隨着我軍在解放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成立一支人民空軍也逐漸提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議事日程上。當時有很多人都想當空軍司令員,但毛澤東卻只相中了劉亞樓,因為劉亞樓不僅是一名將才,而且他曾經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精通俄語,衛國戰爭時期還在蘇軍干到少校,我軍要建設空軍,離不開蘇聯「老大哥」的支持,劉亞樓就很適合與蘇聯方面打交道。
劉亞樓
而劉亞樓被確定為空軍司令員後,他建議空軍領導機關由14兵團機關加上軍委航空局的人員組成。這樣一來,14兵團也就必然要被撤銷了,這年8月,39軍、41軍分別划到第13兵團、第12兵團建制,而42軍則調給四野總部直接指揮,此時14兵團也就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儘管14兵團存在的歷史很短,但它畢竟是一個實力強勁的主力兵團,從這裡走出了許多開國將領。兵團下轄的3個軍的軍長,也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那麼他們都是誰?建國後被授予什麼軍銜?今天帝哥就好好和大家說說他們的故事。
第39軍軍長劉震
1915年,劉震出生於湖北省孝昌縣,他17歲就參加了紅軍,在紅25軍手槍團任戰士。
1934年5月6日,手槍團進入皖西北,奔襲了遠在羅田縣城的國民黨軍第54師的後方倉庫,殲敵一部,繳獲銀元7000多枚和大批武器彈藥。
羅田戰鬥是紅四方面軍西撤後,紅25軍取得的首次大勝仗。戰後,為了總結經驗、表彰先進,軍里召開了總結大會,軍長徐海東親自參加。會上大多數同志都是評功擺好,說軍領導指揮如何正確、官兵們作戰如何勇敢、此戰繳獲如何豐厚等等。
此時19歲的劉震站了起來,他語出驚人:「這一仗應該算個勝仗,但缺點不少,主要是戰術運用問題。」
接着他給出了3點理由:
1. 火力沒有組織好,機槍未能起到掩護作用,造成較大傷亡;
2. 退出戰鬥時,沒有周密部署,隊形較亂,致使部分部隊失散和傷亡;
3. 手槍團進城背運銀元的時機晚了一些,如果早進去,可多運出一些。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這個戰士說的都是部隊指揮上的問題,矛頭直指軍長徐海東!他們不禁為這個戰士捏了把汗。
沒想到徐海東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地說:「這個兵講得好,有戰術眼光,我看可以當連長、指導員。」
徐海東
會議結束後,徐海東直接把劉震連升三級,讓他出任紅75師225團1營1連指導員。
1935年4月9日,紅25軍在陝南一個叫九間房的地方伏擊敵軍。在戰鬥中,劉震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敵軍一名軍官見劉震如此勇猛,立即拔槍朝他射擊,劉震沒來得及躲避,右頜被敵擊穿。
好在是對方用的是手槍,不如步槍的子彈穿透力強,結果子彈被幾個牙齒抵擋,沒有危及劉震的要害,但卻給他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傷痕,落下了一個「歪嘴子」,說話時嘴巴一歪一歪的。從此以後,劉震得到了一個「歪嘴子政委」的雅號。
此後劉震歷任團政委、師政委等職。1937年,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徐海東任旅長,劉震任344旅688團政委。
劉震
1938年11月,344旅以688團3營、旅警衛營和收編的國民黨嘉縣大隊,組建了344旅獨立團,劉震被任命為團長。從此以後,劉震由一名政工幹部變成了一位軍事指揮員。
1948年9月,時任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的劉震帶領部隊參加了著名的遼瀋戰役。10月7日這天,我軍攻打錦州前,劉震陪同林彪和羅榮桓來到城外的前線察看地形,林彪問劉震:「白天總攻好?還是夜間總攻好?」
劉震毫不遲疑地回答:「白天總攻好!」
林彪點了點頭:「說說情況。」
林彪
劉震說:「白天總攻,能夠充分發揮我們炮兵的作用,而且我們的炮火已優於敵人,白天能更好地摧毀敵城防工事。」
林彪又問:「一天能打下錦州?」
「我看可以!這次戰鬥擔任攻擊的5個縱隊,只要有兩三個縱隊突破敵城防,5個縱隊就都能突入城內,這樣一夜解決敵人是比較有把握的。只要城防一突破,就不至於打成膠着戰。」
林彪果斷地聽取了劉震的意見。10月14日上午10點,劉震率2縱和韓先楚的3縱並肩向錦州發起了總攻,在他們的攻擊下,我軍僅用了31小時就全殲錦州守軍,取得了此戰的勝利。
這年11月,根據軍委的命令,東北野戰軍2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劉震成為了首任軍長。此後劉震指揮39軍從東北打到西南邊陲,作戰434次,共殲俘敵軍19.6萬餘人,可謂「橫掃千軍如卷席」。
1950年10月15日,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的劉震調任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劉震上任還不到一個月,就接到中央軍委的緊急命令:「速進京!有要事相商!」
11月4日,空軍派來一架飛機載着劉震從武漢起飛,直抵北京。憑着多年的戰爭經驗,劉震敏銳地意識到,肯定是有什麼新的任務要落到自己的肩上了。
當天晚上,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緊急召見劉震。一見面,劉亞樓就開門見山:「中央軍委已經決定,調你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讓你組織志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屆時你將擔負志願軍空軍司令員職務。」
劉震聽後大驚,本來由陸軍改造當空軍,自己就很不情願,現在竟然要帶空軍部隊入朝參戰了!他急忙推辭說:「搞陸軍我還有點辦法,搞空軍卻毫無經驗,我自己連飛機都沒坐過呀!我看還是讓我回中南空軍熟悉一段空軍生活,等空軍正式入朝後,我可隨時到前線繼續學習,讓有經驗的同志先干吧!」
劉亞樓首先告訴了劉震當前朝鮮戰場上的形勢:「10月初,金日成派人電告毛主席,在朝鮮戰場上,敵人利用千餘架飛機,每天不分晝夜地轟炸朝鮮的前方和後方,他們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師支援,尤其是空軍。我們原本和蘇聯商定,抗美援朝,我們出陸軍,蘇聯出空軍。但老大哥突然不幹了,周總理為此親自去莫斯科會見斯大林,但也未果。」
最後劉亞樓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我們同在四野工作過,我了解你會打仗,善於學習新東西。這次工作調動是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點你的將,經周總理審定,毛主席批准的。」
劉震這才意識到自己責任重大,他當即表態:「堅決服從命令,困難再大,我也要干好!」
第二天,劉震就啟程去了瀋陽。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準備,1951年3月1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部在遼寧安東(今丹東)宣告成立,當時的名稱叫「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劉震任司令員。
劉震
在劉震的領導下,截至1952年5月底,志願軍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共有9個師18個團按計划進行了輪戰鍛煉,共有85批1602架次進行空戰,擊落敵機123架,擊傷敵機41架,我機被敵擊落84架,擊傷28架,敵我損失比例為1.46:1。劉震這位連飛機都沒有坐過的空軍司令員,指揮志願軍空軍在朝鮮空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空軍中湧現出了王海、張積慧、劉玉堤、趙寶桐、孫生祿、魯珉這6位特等功臣。
1955年,劉震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並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此時劉震年僅40歲,是開國上將中年紀最輕的幾位之一。
1985年,劉震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他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這年9月13日,劉震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文章《老同志要有點樂退精神》,文章說:
三年前,在黨的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我看到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上有我的名字時,我就曾經誠懇地提出過退出中央委員會的請求。我說少我一個人,可以為較年輕的同志讓出一個位置。因為我迫切地感到,要完成黨在新時期所制定的偉大任務,保持黨的馬克思主義方針政策的連續性,沒有一個富有生氣活力的中央領導機構,是難以當此重任的。
因此我有個想法:在實現幹部年輕化勢在必行的歷史關頭,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應當在我們這些老同志中間,提倡樂於退下的精神風格。
這篇文章充分顯示了一位老革命家不貪戀權位的無私精神,得到了廣大領導幹部的稱讚。
1992年8月20日,劉震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第41軍軍長吳克華
1913年12月,吳克華出生於江西省弋陽縣芳墩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5歲就參加革命,17歲就當上了特務連連長。
吳克華
蔣介石發動第一次「圍剿」時,吳克華的母親羅香蓮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寫信給吳克華,讓吳克華帶領紅軍戰士脫離革命隊伍,但羅香蓮卻拒絕說:「我能生下他的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說我不識字,就是識字也不會寫這個信。我兒子跟着方主席(方誌敏)鬧革命,我樂意。」
敵人聽後大怒,當天晚上就把羅香蓮殺害了。兩天以後,紅軍打跑了敵人,吳克華看見母親的遺體,頓覺肝膽撕裂,他一頭撲向母親的遺體大聲痛哭。由於軍情緊急,吳克華只能匆匆地把母親安葬在村旁的山上,他在母親的墓前發誓:「等把敵人斬盡殺絕,一定回來陪伴您老人家。」
在戰爭的不斷錘鍊下,吳克化進步很快。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吳克華任第4縱隊司令員,第4縱隊在他的帶領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過於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了。塔山阻擊戰是一場陣地防禦戰,創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的「三個之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為殘酷。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首戰是進攻錦州。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專門乘巡洋艦來到葫蘆島,命令從華北抽調的5個師和從山東抽調的2個師趕到葫蘆島,會同駐島的4個師,共11個師10餘萬人,由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從錦西攻擊塔山,向北馳援錦州。
塔山,位於錦州與錦西之間,是一個僅有百餘戶的村子,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但其重要性在於,它是錦西國民黨軍增援錦州的必經之路。東北野戰軍為確保攻克錦州,指定4縱擔任塔山正面主陣地的防守。
塔山阻擊戰示意圖
吳克華接到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能不能守住塔山,關係到能不能全殲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部隊儘管打了很多勝仗,但從來沒有打過如此大規模的陣地守備戰,況且塔山根據無險可守,但他還是堅決向上級表示:「我們縱隊的領導同志已下定決心,即使我們被打掉一半或四分之三,也要堅決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誓與陣地共存亡,決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10月9日,吳克華和政委莫文驊帶領4縱指揮員在塔山向戰士們宣誓:「我們司令員、政委的陣地位置,就在同志們身邊,與部隊同生死共患難,誓與大家一起同進退。為了粉碎敵人增援錦州的企圖,隨時準備獻出自己最後一滴血!」
《大決戰》吳克華(右)劇照
10月10日凌晨3點,敵人趁我陣地尚不鞏固之機,在40餘門重炮、7架飛機、2艘軍艦的火力支援下,出動4個師的兵力,向塔山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拉開了塔山阻擊戰的帷幕。
第一天的戰鬥十分殘酷,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傷亡1174人,而4縱也傷亡319人。吳克華曾在回憶錄里回憶了當時戰鬥的慘烈場景:
一次次的進攻接踵而來,打也打不光,堵也堵不住。拚命衝上來的敵人和我軍戰士絞在一起,抓頭髮、揪耳朵、摔跤、滾打,拚老命地干。我前沿掩體、碉堡、交通壕、塹壕,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呈現拉鋸狀態……
第二天的戰鬥更加激烈,陣地數次易手,雙方傷亡進一步擴大,「東進兵團」傷亡1300多人,4縱也付出了563人的傷亡代價。
戰鬥打到第四天,國民黨軍隊仍然寸步未進,蔣介石大罵將領無能,他決定調號稱「趙子龍師」的獨立95師來主攻塔山。吳克華知道獨立95師雖然衝鋒兇猛、不怕炮火,但懼怕白刃戰,他囑咐戰士們上好刺刀,準備和敵人打一場白刃戰。
9月13日天剛亮,國民黨軍隊就派獨立95師打頭陣,向4縱的陣地沖了過來,但4縱官兵英勇抗敵無數次集團衝鋒,還和敵人進行了白刃戰,始終巋然不動。敵軍屍橫遍野,仍一籌莫展。
9月14日,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凌晨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給吳克華打來電話,告訴他我軍將在上午10時對錦州發起總攻,並派了一個152加農炮連加強4縱。蔣介石也給侯靜如下達了死命令:拂曉拿下塔山,午時進佔高橋,黃昏到達錦州。
這天的戰鬥最為激烈,1縱司令員李天佑給吳克華打來電話:「我們奉首長命令來做你們的預備隊,已到高橋待命,我們可以隨時增援上陣。」
李天佑
但吳克華卻拒絕了,他說:「我代表4縱全體指戰員向1縱老大哥致敬,感謝你們!可是,我們能把陣地守住。一定能!」
10月15日傍晚,我軍攻克錦州,塔山阻擊戰勝利結束。4縱在在6天6夜的激戰中,共殲敵6117人,自己也付出了傷亡3145人的代價,其中有767名戰士犧牲在了塔山這塊土地上。
這一戰,4縱打出了3個英雄團:12師34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12師36團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團」,10師28團被授予「守備英雄團」。吳克華本人也被譽為「塔山名將」。
遼瀋戰役結束後,吳克華帶領從塔山陣地上撤下來的4縱火速入關。在入關途中,全軍對各部隊的番號進行了統一,4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吳克華任首任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吳克華歷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吳克華
1980年2月,吳克華調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兩年多後,69歲的他光榮退居二線,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7年2月,吳克華病重,他留下遺囑:「每當想起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心裏非常難過,我死後,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與戰友們做個伴吧。」
1987年2月13日,吳克華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
1988年8月1日,遵照吳克華的遺願,他的骨灰由夫人張銘及其子女親手撒到塔山這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與塔山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們長眠在一起。
家鄉人民得悉吳克華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後,為了讓後人永遠銘記他,特地在吳克華母親墓地山頂上建起「吳克華將軍紀念亭」,塑起吳克華將軍的全身戎裝像,讓他永遠陪伴着自己的母親。
第42軍軍長吳瑞林
吳瑞林將軍戎馬一生,受傷無數,他去世火化以後,兒孫們含着淚水從火化的骨灰里找到了一個小小的金屬球,那是幾十年來一直殘存在他體內的彈片久磨而成的。
吳瑞林
1915年,吳瑞林出生於四川省巴中縣。他在參加紅軍後,18歲就擔任了紅四方面軍少共國際先鋒團政委。1933年2月,四川軍閥田頌堯糾集6萬餘人,對紅四方面軍發動了三路圍攻,吳瑞林帶領部隊參加了著名的空山壩戰鬥,他在戰鬥中遭到敵機轟炸,腦部嚴重震蕩,20多天昏迷不醒。
經過搶救,吳瑞林終於蘇醒了過來,徐向前親自來探望他,並親切地詢問:「小吳,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吳瑞林回答說:「還有母親。」
徐向前把一隻打土豪繳獲的玉鐲放在了吳瑞林的手上,對他說:「拿着這個當路費,回家養傷吧!」
吳瑞林回到家後,只住了兩三天就毅然返回部隊,還動員了上千名貧苦農民和他一起參加紅軍。
吳瑞林受傷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39年秋天,當時他擔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1大隊大隊長,帶領部隊進駐山東省萊蕪縣南石廟子地區,保護群眾秋收。9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吳瑞林的部隊突遭日偽軍襲擊,他馬上帶領部隊轉移到一個地窖里指揮反擊。
戰鬥中,吳瑞林依託地窖,手執兩支匣子槍向敵人射擊,一連打死了20多個敵人,部隊在他的指揮下,斃傷敵人60多人。但此時日軍竟施放毒氣,吳瑞林中毒暈倒,在敵人的機槍掃射下,他的腹部和腿部都受了重傷,被警衛員背下了陣地,送到後方搶救。
經過十幾天的治療,吳瑞林腹部的傷口基本上癒合了,但腿部被擊中的彈片卻一直無法取出,他只能靠拄着雙拐行走,儘管後來扔掉了雙拐,但他走路時仍然一瘸一拐,落下了終身殘疾。
時間長了以後,吳瑞林得到了一個「吳瘸子」的雅號,每當日偽軍聽到「吳瘸子」來了,都嚇得聞風喪膽,而吳瑞林手下的戰士們都自豪地說:「我們是吳瘸子的兵!」
吳瑞林拄拐棍
1946年1月,時任東南滿軍區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安東縱隊司令員的吳瑞林,帶着毛澤東、朱德的電文,來到旅大拜訪蘇聯的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兩人見面後相談甚歡,馬利諾夫斯基主動詢問吳瑞林在作戰中是否負過傷,吳瑞林於是解開上衣,給他看了身上的一身傷疤。
馬利諾夫斯基看後十分吃驚,他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吳瑞林說:「你是久經沙場的英雄!」「毛澤東的紹而打特烏拉!(俄語,意為毛澤東的戰士萬歲)」
隨後馬利諾夫斯基又把吳瑞林介紹給蘇聯的另一位元帥梅科夫斯基認識,梅科夫斯基聽說了吳瑞林的事迹後,也十分佩服,他當即從日軍的繳獲中,給了吳瑞林13列火車軍火,這裏面有各種炮1000餘門、輕重機槍2000多挺、步槍數萬支、炮彈、子彈數百萬發。這批武器成為了我軍解放東北的重要裝備。
1949年4月,吳瑞林升任第42軍軍長,率部隊從中原大地一直打到長江三峽,解放了四川東北部的大片地區。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吳瑞林的42軍成為了首批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6個軍之一,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
志願軍入朝以後,根據彭德懷的部署,38、39、40軍擔負西線作戰任務,42軍的124師、126師在東線的黃草嶺、赴戰嶺一帶鉗制東線敵軍,125師配屬38軍殲滅西線敵人。而當時的「聯合國軍」在西線戰場部署了13萬人,在東線戰場上也有9萬人,東線戰場上的重擔壓在了吳瑞林的兩個師身上。
東線戰場態勢圖
10月25日上午10點多,韓軍首都師大搖大擺地向黃草嶺攻來,他們以為當面之敵是朝鮮人民軍,在遭到42軍迎頭痛擊後,又連續發動進攻,但都被擊退。雙方打了6天,韓軍首都師和第3師傷亡慘重,不得不退了回去。這時他們才知道,對面的「硬骨頭」是中國軍人——中國已經出兵參戰!
11月1日,號稱「美利堅之劍」的美軍陸戰1師開始進攻42軍的防線,敵軍出去了400餘架次的飛機,向我軍陣地狂轟亂炸。隨後敵軍在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向我軍陣地撲來,我方守軍始終堅守陣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11月22日下午,敵軍再次增派兵力,向我軍的煙台峰陣地發動了進攻,守衛在這裡的124師371團兩個連的官兵與敵人連續拼殺6次,一個連被打得只剩下19人,最終因傷亡過大,被敵人突破了陣地。
吳瑞林收到戰報後當機立斷:「事不宜遲,必須反擊,改善我軍陣地,並告部隊做到穩、猛、狠3個字。」
隨後124師根據吳瑞林的部署,採取了「尖刀戰術」和「虎口掏心戰術」,分兩部與敵人展開激戰,以兩個營從左翼進攻煙台峰之敵,兩個營進攻煙台峰東南面的龍水洞之敵,1個團則迂迴至五老里攻擊美軍後方,經過一番激戰,一舉殲滅美軍陸戰1師2700餘人,徹底扭轉了戰場上的形勢。
黃草嶺阻擊戰共持續了13個晝夜,吳瑞林帶領部隊共殲敵近3000人,把美軍陸戰1師阻擋在黃草嶺下,保障了西線志願軍主力殲敵,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彭德懷對42軍的表現十分滿意,他專門發電嘉獎了吳瑞林。
16年以後,曾擔任過「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支中國精銳(指42軍)……他們不知何時到達,在(朝鮮)東部高原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來,使聯合國軍在十分艱難中作戰,遭到了損失。
此後吳瑞林又帶領42軍參加了第二、三、四次戰役,立下戰功無數。1951年5月底,第四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帶領吳瑞林等第一批入朝作戰的4位軍長回國,向毛澤東彙報朝鮮戰場的情況。毛澤東專門單獨接見了吳瑞林,見面以後,他緊緊地握住吳瑞林的手說:「你太瘦了!我聽說你在戰場上累得吐了血,是怎麼回事呀?」
吳瑞林回答說:「那是內傷,過去的傷口破裂而出血。經治療現在已經很好了。」
毛澤東又問:「你能堅持嗎?」
吳瑞林回答說:「我坐着擔架,堅持指揮戰鬥。」
毛澤東不禁感慨說:「這就是你們軍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下來的原因。有你們這些同志堅持指揮戰鬥,我們就什麼都不怕了!」
毛澤東
這天毛澤東和吳瑞林一共暢談了3個多小時,這在全野戰軍的軍長里也是少有的。事後毛澤東回憶說:「我與吳瑞林談了3個多小時,他講得實在、具體、生動,符合我軍歷來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方針。」
吳瑞林回國以後,周恩來考慮到他的傷口還沒有痊癒,便安排他在國內住院治療休養1個月。但此時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正激烈地進行着,彭德懷很快從朝鮮發來了電報:敵人又發起了新的進攻。吳瑞林收到電報後,二話沒說,就趕回了前線。
彭德懷聽說吳瑞林已經回來後,幾天幾夜沒合眼的他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對身邊的參謀們說:「42軍上來了,我就放心了,你們有事去找解方參謀長吧!」
1953年,吳瑞林率部勝利回國,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不久以後,吳瑞林從陸軍調到海軍,出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兼南海艦隊司令員。
1968年8月,吳瑞林被任命為海軍常務副司令員。10月1日國慶節這天,吳瑞林在天安門城樓參加觀禮時,被毛澤東專門請到貴賓休息室,毛澤東對他說:「你是戰爭的倖存者,你在南海工作做得好,所以調你到海軍來。」
1995年4月21日,一代戰將吳瑞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值得一提的是,39、41、42這3個軍在2017年以前的歷次軍隊改編中均得以保留,這確實太了不起了!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