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即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參戰部隊達到55萬人,作戰地區位於越南北部邊境六省,作戰時間歷時28天,取得了攻佔越南21個縣市,殲滅越軍5.7萬餘人的戰果。
通過這次自衛還擊作戰,狠狠打擊了越軍,贏得了重大勝利。絕大多數參戰部隊近30年沒有打仗了,通過實戰證明還是能打的。部隊英勇頑強,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繼承發揚了我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戰鬥作風,湧現了許多戰功卓著的英雄模範單位和人物。部隊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取得了在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作戰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平時軍事訓練與實戰脫節的問題。
軍事訓練是為了打仗,必須從實戰需要出發,戰爭需要什麼,就訓練什麼,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從總結軍事訓練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這次作戰實踐,暴露了平時在軍事訓練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部隊訓練要「因地制宜」、「因任務制宜」。這次作戰的戰場,位於越南北部邊境地區,屬於熱帶山嶽叢林地,地形和氣候有許多特點,比如山高坡陡、溝深林密、路少溪多、山洞多、雨霧多,部隊機動困難,不適宜大兵團作戰。平時對這些特點缺乏認真研究,針對這些特點訓練部隊更少。雖然抓緊時間搞了接近2個月的臨戰訓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戰鬥開始時暴露的問題仍然比較多。有的部隊1個小時只能運動1公里,有的部隊不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有的部隊包圍了敵人不能全殲。有的把敵人打跑了。
隨着戰鬥的進展,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迅速改變作戰方法,就越打越會打了。比如39師116團一個加強連,在攻打387高地時,僅用40分鐘就全殲守敵一個連。實戰證明:要加強針對這一地區作戰特點的研究,加強部隊的穿林爬山適應性鍛煉。部隊在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訓練之後,就要拉到山嶽叢林地區進行走、打、吃、住的訓練,進行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合練,這樣才能提高部隊在這種地區作戰的能力。
要深入研究敵人的作戰特點。平時對越軍的編製裝備、戰術打法研究得不夠,在基層指揮員和戰士中講得更少,這是訓練中很大的一個缺點。通過作戰實踐,了解到許多新的情況。比如敵人以地方部隊、公安屯、衝鋒隊守備在第一線,正規部隊配置在第二線;沿公路兩側和城鎮附近,憑藉有利地形,控制要點,形成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越軍在前沿一線的主要高地,均構築有環形塹壕,以交通壕連接,有明暗火力點,能藏能打,在前沿和主要道路交叉口設有地雷、竹籤、鐵絲網等障礙物。連(排)的支撐點上配置有12.7高射機槍、輕重機槍、衝鋒槍、60和82迫擊炮,無坐力炮,40火箭筒等武器,一人能使用幾種武器。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都比較嚴密,能夠做到火力機動與兵力機動相結合。戰鬥時,以暴露的工事先打響,隱蔽的工事待我軍接近時才突然開火,有的則等我軍攻擊部隊過去之後,突然從側後進行射擊。
敵人丟掉陣地之後,立即用隨伴火炮和側射火力進行反擊。重要高地被我軍攻佔之後,還組織一定兵力實施反衝擊。越軍的戰術思想是守備戰和游擊戰相結合,以抗、跑、藏、變四結合的辦法對付我軍。先抗擊我軍的進攻,頂不住就跑(化整為零),跑不掉就藏(鑽林入洞),藏不住就變(化軍為民)。訓練要切實針對作戰對象,認真研究越軍的作戰特點和我軍的相應打法。
訓練內容要切合實際。平時部隊的基礎訓練,五大技術占的時間很多,特別是射擊、投彈、刺殺等技術訓練占的時間多,戰術訓練占的時間少。從這次作戰來看,用立姿,徒手加助跑投擲手榴彈的極少,拼刺刀也是個例。過去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手榴彈投遠和刺殺動作上,這是極大的浪費。訓練內容和時間分配必須根據實戰需要做出改變。
戰術訓練時間要增加,特別是要加強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訓練。這次作戰初期,我軍戰鬥隊形密集,敵人1發炮彈,往往造成較大傷亡。在搜剿戰鬥中,不會組織小分隊在叢林地搜剿,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部隊訓練要以全軍的訓練計劃和要求為依據,結合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的實際情況,以打敵人步兵為主,因地制宜地進行訓練。
在技術訓練中,要側重於多練山林地俯仰角的射擊、投彈,多練抵近射擊和在敵人火力下的近迫作業。在戰術訓練中,要側重於多練單兵的利用地形地物,在敵人火力下運動,班組交替掩護前進,各種戰鬥隊形變換,近戰、夜戰,小分隊搜剿、伏擊、反伏擊等,以提高部隊的小群、孤膽作戰能力。
要着重加強幹部訓練。這次作戰,不少幹部組織指揮能力低,不會靈活組織使用兵力、火力,不會使用坦克,不會組織步炮協同,不善於利用炮火襲擊的效果,及時發起衝擊。要加強對幹部的組織指揮訓練,根據熱帶山嶽叢林地形特點,各級幹部的指揮位置要靠前,要學會集中兵力,迂迴包圍,斷敵退路,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敵人的指揮本領。尤其要着重解決基層幹部靈活組織使用兵力、火力的問題。
在兵力使用上,要採取小群多路有重點的攻擊。在組織火力時,側重解決團營屬火炮的步炮協同,嚴密組織火力掩護步兵衝擊,做到火力、運動、突擊三者緊密結合。在使用坦克時,不宜引導步兵衝擊,而是作為活動火力點支援步兵戰鬥。訓練不能僅限於機關和圖上作業,而是要帶上實兵反覆演練本級的組織指揮,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註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