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印戰爭中,西方有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戰勝印度僅用了32天,明明印度軍隊實力裝備也不差,雙方並沒有太大的懸殊,結果戰勝卻是一邊倒的態勢。
而戰後印方痛定思痛,反覆研究,總結出了解放軍速勝的三大原因。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國際局勢減少了戰爭時長。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美、中蘇之間的關係就逐漸降到了冰點。
在中印戰爭打響前,當時我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按理說沒有客觀條件發起反擊戰爭。
因為當時美蘇兩國都壓制我國,而且都在支持印度,不斷挑戰我國的底線。
然而毛主席卻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反擊印軍,其中的主要外部原因,正是國際環境其實對我國有利。
儘管美蘇兩國都在封鎖我國,但他們之間也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到了1962年,這一矛盾集中爆發,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
10月中旬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後,美蘇無暇東顧,偉人精準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於五天后命令解放軍進行反擊。
一方面,當時中蘇雖然關係不是很好,但蘇聯不可能反對我國實施反擊,不然很有可能將我國推向自己最大的敵人美國,因此只能放下成見、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美國更是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中印戰爭了,畢竟蘇聯都將導彈部署到了家門口,這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事,否則兩國很有可能爆發核大戰。
沒了兩大超級大國的干擾,按照中印兩國的國力對比,印度自然比拼不過我國,其東西兩端部署的精銳部隊,均被解放軍端掉。
而等到10月底,導彈危機暫時告一段落,偉人再次把握住時機,向印度提出和平談判,希望就邊界問題進行商議,以免美蘇介入。
然而,自大的印軍還不服輸,再次派兵侵犯邊界,結果又被解放軍打得大敗而歸。這一次,被打出心理陰影的印度再也不敢主動派兵擾邊。
之後偉人也恰如其分發佈指示,宣布主動停火,解放軍撤回實控線20公里之後。11月21日,中印戰爭順利結束。
有意思的是,就在解放軍宣布撤軍的前一天,美國宣布從古巴撤軍,蘇聯也解除了全國緊張狀態,古巴導彈危機剛好落幕。
因此,國際形勢很大程度減少了戰爭的時長。在導彈危機徹底結束後,偉人明智地選擇停止反擊,以免美蘇藉機干預,到時事態發展可能就不是我國能左右的了。
因此,我軍的對印反擊戰,完全是在美蘇自顧不暇的時候,突然發起而且閃電般結束,等他們反應過來,我軍已經班師回國了。
這樣的作戰速度,讓西方為之膽寒,他們發現中國軍隊的執行力太過強悍,也難怪在朝鮮戰爭,志願軍能橫掃17國部隊,這就是中國的實力!
而中印戰爭我國勝利如此之快的第二個原因,是地理環境決定我軍必須速勝。
眾所周知,中印戰爭在雪域高原爆發,也在雪域高原結束,中印雙方軍隊爭奪的要點,始終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脈一線。
在這種地勢地形下作戰,對中印來說都務求速戰速決,因為在12月到次年的4月,大雪必定會封山,導致作戰和後勤補給面臨巨大困難,或者說根本沒法作戰。
而且由於當地氣候惡劣,汽車經常出故障,人力、畜力也有限,加上當時我國在當地還沒修建起比較完善的交通網絡,運輸成本十分高昂,汽車隊光是運輸一次的費用,就相當於8個農牧民一年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在戰爭的最前線,到處是荒無人煙的山溝密林,想要往這裡運輸物資,需要花上平常幾倍乃至幾十倍的精力,花費基本上是天文數字。
巨額的戰爭開銷、艱難的作戰環境,自然不利於持久作戰。實際上,在開戰之前,我國高層經過商討,一致認為不能把時間拉太長,於是只派出了4個師的部隊。
而且相對來說,此次作戰是對印軍更有利的,畢竟印度北部基本上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氣候變化沒那麼複雜,當地經濟和交通網絡也比較發達,印軍運輸物資顯然更加容易。
如果不把印軍快速推下高原,那麼我國只有等到來年再次發起反擊,或者等到直接放棄印軍侵佔的地方,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對當時急需恢復的我國不利。
因此,地理環境決定了解放軍不能拖延,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到了來年,印軍有了高原作戰經驗和相關準備,再想勝利就得付出大代價了。
不過,古巴導彈危機的天時和青藏高原的地利,雖然決定我國只能速戰速決,但能不能快速打印,還得看解放軍和印軍的具體實力。
這就是第三個我國速勝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解放軍戰力比印軍強。
而第一個方面,是我軍戰術比印軍高明得多。
在此次戰爭中,印軍的防守戰術十分保守,在各大險要之地修築了大量地堡和炮兵陣地,企圖通過嚴防死守來抵擋住解放軍的進攻,從而拖垮我國。
不僅如此,印軍主動出擊時的戰術也十分僵硬,奉行的是古老的一字長蛇陣,也就是部隊以一整列的方式行軍,陣型幾乎跟沒有一樣。
然而我軍怎麼可能會呆板地挨個攻打要塞,前線總指揮「佛光將軍」張國華中將冷靜分析,認為我軍可以使用在朝鮮戰場的迂迴穿插戰術,打印軍一個出其不意。
就這樣,解放軍駕輕就熟地運用迂迴穿插戰術,千里奔襲。在四次戰役中將印軍包了大餃子,而印軍以為我軍是神兵天降,本就不高的士氣瞬間崩潰,被打得潰不成軍。
尤其是在西山口-邦迪拉之戰中,11師歷經7天5夜的急行軍,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跨過整整5座近5000米海拔的高山,穿插到印軍身後180多公里的地方,成功完成了圍殲任務。
1962年我國為什麼僅用32天就打敗印度,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解放軍戰術比印軍強。
例如在一場戰鬥中,解放軍四個人靈活運用戰術,交替穿插,居然擊潰了多達200人的印軍,奪取了兩處榴彈炮陣地,被載入了戰爭史冊。
而第二個方面,是解放軍意志也比印軍強大。
由於民族、階級、信仰等種種矛盾,印軍內部長期處於組織混亂的局面,將官爭權奪利,士兵意志不高,整體戰鬥力較弱。
以印軍挖掘的駐防工事中為例,其軍官將挖掘命令甩給底層士兵後就完全不管了,而士兵在接到任務後也經常磨洋工,造出來的部分碉堡一碰就碎。
但另一邊的解放軍則完全不同,將士們對祖國和人民有歸屬感,身後就是人民,容不得半步後退,作戰意志強烈。而且這次是合乎公理的反擊戰,士氣天然就比印軍高。
正因如此,我軍才能在西山口之戰中,7天6夜奔襲250多公里,翻過5座大雪山,以神兵天降之姿,一舉全殲印軍王牌第4師!
據雪域老兵回憶,他們將印軍包圍後,最先帶頭投降的不是薪資低下、受人歧視的底層士兵,往往是那些養尊處優的高級軍官。
而印軍王牌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之所以投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山中打游擊時受不了艱苦的條件。
此外印軍67旅旅長古爾比斯·辛格,在半個世紀後回憶這場戰鬥時,仍然後怕不已,當時自己手下的士兵已經被解放軍打得丟了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而最後第三個方面,是我軍武器裝備比印軍優良。
中印戰爭中,印軍雖然獲得了美蘇兩國的軍備支援,但只是杯水車薪,印軍大部分士兵使用的,仍是老式的李·恩菲爾德栓動步槍,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而解放軍此時已經用上了56式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不僅射速快、威力大,還結實耐用,能適應雪域高原的惡劣環境。
兩相對比之下,解放軍三個人組成的小組,就能火力壓製得印軍一個排抬不起頭,400米內印軍只要敢近身,除非人數超過我軍幾倍,否則就是被殲滅的下場。
此外,印軍的機槍和火炮也根本比不過我軍,在火力上完全落入了下風,他們使用的布倫式輕機槍,早已被前宗主國英國淘汰。
在邦迪拉一戰中,印軍士兵被解放軍優勢火力嚇破了膽,還沒等看清前來追擊的解放軍的武器,就繳械投降了。
而等到他們被俘之後,才明白追過來的這支解放軍部隊,居然是只有7個人的炊事班,一些戰士手上還拿着菜刀!
因此,在戰術、士氣、武器裝備三個方面,印軍都比不過我軍的印軍,自然只有大敗而歸了。
因此在多種因素加持下,解放軍所向披靡,僅用了32天就戰勝了印軍,實現了教訓印度的戰略目的。
而在這場戰爭中,印軍最大的噩夢,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王牌第7旅都被我軍全殲,其旅長達爾維准將,甚至被我軍生俘,而這也成了印軍直到現在都畏懼我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