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隨着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震驚世界的太平洋戰爭爆發。緊接着美國對軸心國全面宣戰,二戰規模由此達到巔峰。
彼時的日本,在綜合國力難以同美國相提並論的情況下,之所以敢一意孤行地挑戰美國,除美國加緊了對日本物資的封鎖導致日本在侵略擴張時難以為繼,根本原因在於彼時的日本高層,皆已賭徒附體。尤其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作為名副其實的賭徒,早已下定了「一戰定乾坤」的決心。
在深知日本實力不足以打贏美國的情況下,山本五十六寄希望於空前猛烈的偷襲,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並作出有利於日本的讓步。
而面對日本的豪賭,美國給予了奉陪到底的回應,最終徹底埋葬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並最終成為消滅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作為地狹人稠的小國,日本在自身實力不足以支撐稱霸東亞乃至世界的宏大目標時,只能選擇「不勝即死」的賭博式策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無不是日本「賭徒主義」的生動演繹。
事實上直到二戰後,日本在手機、氫能等方面,也是孤注一擲型的發展路線,這讓日本的相關產業極盛一時,卻又不可避免地一條道走到黑。
日本一脈相承的賭徒思維,除了島國環境孕育了狹隘和偏執的思維特性,以及一葉障目的戰略眼界缺陷,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資源匱乏的現狀,迫使日本不得不為了實現戰略目標押上全部身家,這也是所有小國的悲哀。
但放眼世界,我們卻能發現一個匪夷所思的現實,那就是賭徒主義不僅僅在小國中流行,很多大國也是賭徒主義的忠實擁躉,尤其是俄羅斯。
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俄羅斯不僅有佔世界5%的石油儲量,佔世界27.5%的天然氣儲量,佔世界17.3%的煤炭儲量,更有佔世界20%的森林蓄積量和排名世界第二的地表徑流量,至於其它資源則更不可勝數。
然而,即便是擁有饞哭幾乎所有國家的資源,俄羅斯也依然不改「賭一把」的初心,尤其是俄烏對抗。從當初按下開戰鍵,到「部分動員」30萬,再到推動烏克蘭東部4州「公投入俄」,最後到一再表示必要時有權使用核武器,可以說每一步都是驚心動魄的豪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或者全世界一起陪葬。
那麼,明明是個如假包換的大國,為何俄羅斯卻總喜歡幹些玩兒命式的小國操作呢?靜夜史認為直接原因自古以來,俄羅斯就是個標準意義上的「賭徒」。根本原因則在於,俄羅斯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國思維。
俄羅斯的1709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國土,不是充話費送的,而是靠俄羅斯人一步一個腳印打下來的。
從1480年掙脫金帳汗國統治自立門戶以來,繼承蒙古「噬土成性」基因的沙俄就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大國崛起,領土更是在400多年時間裏猛增400多倍,沙俄也從東歐平原一隅的小公國一躍成為地跨亞歐美三大洲的大帝國。
領土擴張本身無可厚非,畢竟幾乎所有的大國崛起都伴隨着領土不斷擴張。但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得實在太快了,尤其是遠東的擴張,幾乎可以用跑馬圈地來形容。在半僱傭兵性質的哥薩克的努力下,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遠東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裏盡歸俄土。
常言道「得之易時失之易」,沙俄想要消化這些新土地,當然不是中原王朝不斷擴大影響的「穩紮穩打」,而是「存地失人」,通過驅逐甚至屠殺原住民,並遷入俄羅斯人,達到種族換血並鞏固統治的目的。
這樣的方式當然是立竿見影的,包括今天的烏東4州,之所以對俄羅斯有着強大的向心力,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地區經過了沙俄帝國幾百年如一日的種族換血,自然對俄羅斯趨之若鶩。
但問題是,這種搞法的結果,就是除了俄羅斯族,其它所有民族都不滿意。再加上沙俄在大國崛起過程中形成的「大俄羅斯」主義大行其道,其它民族對俄羅斯族的怨氣也與日俱增,當下非東斯拉夫裔俄羅斯人不滿普京的「部分動員」可見一斑。
而且比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更尷尬的是,領土再大,都是俄羅斯族的「一言堂」,所以領土擴張並未給俄羅斯帶來民族大團結,各民族勠力同心的團結局面,這也從根本上限制了俄羅斯動員資源的能力。
所以,始終「一個人在戰鬥」的俄羅斯,眼界和高度不因領土擴張而與日俱增,俄羅斯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每一次戰爭都在玩兒命。
本來,根據賭博的一般規則,押注越多,可能贏得的利益就越大。但奈何俄軍一如既往的好戰而不善戰,以多打少也經常被揍得滿地找牙,所以歷史上的俄羅斯,會在順風順水的的時期贏麻了,但也會因某場戰爭的慘敗一夜回到解放前。
比如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後沙俄失去了「歐洲憲兵」的地位,徹底被奧斯曼帝國扼住命運的咽喉;1905年日俄戰爭慘敗後被迫退出東北,臭名昭著的「黃俄羅斯」計劃也徹底破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打得屁滾尿流後,連羅曼諾夫王朝都轟然崩塌,最終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雖然大國的基礎,讓俄羅斯賭得起更輸得起,但大國博弈本質上不是一上來就四個二帶倆王的「王炸」,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你死我活的一鎚子買賣。
畢竟大國不像小國那樣能輕易打垮,尤其是核武器橫空出世後。大國為了不同歸於盡,都非常「克制」,能吵吵就不動手,能「冷戰」就絕不「熱戰」,這也意味着俄羅斯不會被輕易打垮,但也難以輕易打垮其它大國。
更重要的是,大國博弈,從來都是幾個集團的縱橫捭闔,比如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國就像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一樣,需要守護追隨者的利益。
這就更決定了俄羅斯,不能「意氣用事」,說白了。就是不能豪賭,畢竟一旦輸了,遭殃的不光是自己,還有集體。
但俄羅斯忍不了了,由於蘇聯解體後輕信了北約不會東擴的鬼話,又張開懷抱任由西方國家巧取豪奪,俄羅斯面臨的局面越來越被動。尤其是5輪北約東擴後,除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俄羅斯在東歐再無戰略迴旋空間。
而烏克蘭,作為同樣寡頭集團橫行的國家,早已下定了「一路向西」的決心,而這勢必要威脅俄羅斯西南大門的安全,所以俄烏最終兵戎相見。
應該說,忍無可忍即無需再忍,俄羅斯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背水一戰根本沒有毛病。但問題是海灣戰爭深深刺激了這個信奉大兵團主義的國家,推動其進行了猛烈削弱陸軍的落實改革,總兵力從430萬一路銳減到120萬,其中陸軍更是只有區區25萬。
雖然進行了一系列師改旅、團改營等精兵改革,但戰爭再現代也需要更多陸軍充當中流砥柱。更何況歷史上的俄軍習慣以多打少,所以當20萬俄軍面對60萬烏克蘭軍隊,其在哈爾科夫的被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靜夜史看來,俄羅斯作為「大國」,在決心放下身段下場之前,就應該做好獅子撲兔,一擊必殺的準備。而不是深陷泥潭,試圖通過寒冬反敗為勝,畢竟冬天再冷,凍死的也是歐盟而不是美國。而且烏克蘭作為昔日蘇聯的二哥,沒理由不抗凍。而俄羅斯則不得不因深陷戰爭泥潭大量消耗國力,承受西方世界的巨大壓力,更在應對其它方向的威脅和挑戰時捉襟見肘、疲於奔命。
雖然俄羅斯做出了「部分動員」,並推動烏東4州「公投入俄」,但靜夜史認為這勢必又是一場豪賭。因為梅德韋傑夫的核威脅,並不能保護這片「新國土」,要知道雖然烏克蘭早已主動棄核,但身後的北約,手中核武器也是手拿把攥,俄羅斯以核制勝的基本出發點,是賭北約不會為了烏克蘭拚命,更不敢和俄羅斯同歸於盡。
而無論北約敢不敢接招,俄羅斯都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畢竟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雖然俄羅斯和北約都押注烏克蘭,但似乎只有俄羅斯在賭,為了自己的國運在賭。
那麼,俄烏對抗到底是不斷升級還是偃旗息鼓?靜夜史認為取決於普京想不想繼續賭下去,更取決於俄羅斯還有多少賭資。
如果北約默認烏東4州盡入俄羅斯領土,也就是承認了俄羅斯豪賭的勝利,那麼烏克蘭被撕裂,美俄雙方勢力暫時平衡。否則,俄羅斯就需要繼續賭下去,直到徹底輸光甚至與北約同歸於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