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杜濤 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在演講中表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不是簡單地增加地方一般財力。這一輪涉及央地財政關係的改革,是奔着增加地方財政自主性去的,也是分稅制的內在要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財力。《關於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也提出,圍繞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深化地方附加稅改革研究,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
高培勇稱,如果說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增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那麼當下中國正在推進的這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特別是圍繞激發增長新動能的財稅體制改革,其主攻方向則在於增強地方財政的自主性。
1994年,中國開始全面實施分稅制,其全稱是「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這一制度不僅涉及稅收收入的劃分,還涵蓋了「分事、分稅、分管」三重含義。
在高培勇看來,這是一項關乎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全面制度安排。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地方財政的自主性無疑是分稅制的內在要求。因此,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實際上是對中國分稅制的進一步完善和健全。
他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發動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走出一條持續快速增長的軌道,離不開地方政府之間的「你追我趕」,競相迸發的競爭力。在當前形勢下,要激發新的增長動能,同樣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競爭力和積極性。關鍵在於如何進一步激發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