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5日,五角大樓向波斯灣調遣的軍事力量達到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隨着3架B-2隱形轟炸機與KC-135空中加油機進駐印度洋基地,美軍在該區域部署的"戰略鐵三角"正式成型——這個距離伊朗海岸3800公里的軍事前哨,已集結可攜帶鑽地核彈的戰略打擊集群。
根據衛星影像分析,美軍在此部署的B-2機群總數已達7架,較半年前增加近八成。這種具備全球隱身能力的戰略轟炸機,配合KC-135的空中加油支持,可實現11000公里作戰半徑的全覆蓋。值得關注的是,機上配備的GBU-57鑽地炸彈專門針對地下設施,曾在2024年4月1日的實戰檢驗中摧毀也門胡塞武裝的5處武器庫。軍事專家指出,這類武器正是為伊朗核設施"量身定製"。
在波斯灣北部,美軍已構建起立體打擊網絡: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攜F-35C隱身戰機實施海上封鎖;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部署的F-15EX與F-18E/F戰機群隨時待命;阿聯酋宰夫拉空軍基地更成為美軍在中東最大的無人機指揮中樞。這種"海空天網"四位一體的部署模式,使得美軍可在15分鐘內完成對伊朗全境的戰略打擊。
面對美方軍事施壓,德黑蘭方面祭出反制措施。革命衛隊聖城旅司令威脅稱,將動用新型中程導彈打擊查戈斯群島的軍事設施。這座位於印度洋的英屬群島,因主權爭議陷入特殊地緣漩渦——儘管國際法院已裁決支持毛里裘斯主權主張,但英國仍以每年1800萬美元租金將主島迪戈加西亞租借給美軍。衛星監測顯示,島上軍事設施近期頻繁進行彈藥補給,疑似為應對突發衝突預作準備。
這場軍事博弈背後暗藏複雜算計:華盛頓試圖通過展示"世紀協議"框架下的軍事威懾,迫使伊朗重回核談判桌;德黑蘭則藉機強化地區影響力,將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船行動與本國安全戰略深度綁定。歐盟外交官透露,已有17個國家收到美國提出的"聯合護航"倡議,但德法等國明確反對軍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