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72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眼見與中國比鄰而居的朝鮮遭到侵略,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眼前的敵人是當時的世界霸主,身後的家園剛經歷完戰爭的炮火,處於重建階段,沒有「東風快遞」,沒有航空母艦,就連飛機都是奢侈品。
這看似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中國卻前後組建了多支志願軍開赴朝鮮,出國作戰。新中國的鐵血戰士們就在這「敵人原子彈,我們手榴彈」的不平等境況之下,以信念和血肉之軀,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勇往直前、浴血奮戰的志願軍們,用自己的生命為後世譜寫了一篇篇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張文榮也是其中一員。
黃埔軍校最後一批學生
張文榮於1926年出生在遼寧省遼中縣的一個小鄉村,1948年7月從瀋陽市第二功課高職學校畢業,同年考入了成都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通信兵科。
1949年11月,成都解放,僅剩胡宗南帶領餘下所剩無幾的殘部在川西地區負隅頑抗,當時成都陸軍軍官學校僅剩的3000多名師生,也被要求必須參與戰鬥。
不過,當時成都陸軍軍官學校的教育處處長李永中等人倒是明事理的,他們深知未來的局勢早已註定,不願再於胡宗南等人為伍。
於是他就策划了一場起義,帶領同學們投入了人民軍隊的懷抱。而張文榮這些還沒畢業的學生們也得以在黨的安排下,能夠繼續在學校學習。
1950年7月,張文榮在西南軍政大學川西分校畢業。學習通信專業的他就被分配到了第60軍180師擔任報務員的工作。彼時朝鮮戰爭爆發,180師需開赴朝鮮參加第五次戰役,張文榮作為通信兵也跟隨着180師跨過了鴨綠江來到朝鮮,和戰友們一起與美軍進行殊死搏鬥。
淪為俘虜,成為間諜
在與美軍硬件設施懸殊如此之大的情況之下戰鬥,難免會出現失敗之時。而在失敗時被俘虜也實屬難以預料。
在第五次戰役期間,就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了約1.7萬餘人的志願軍被俘,張文榮也是其中的一員。
成王敗寇,美軍對先後俘虜的2萬多名志願軍以及朝鮮人民軍戰士進行了令人髮指的虐待。據張文榮回憶,戰俘營中所有人統統都只能躺在水泥地上,每天的食物就是拳頭大小的發霉米,除了需要沒日沒夜的做着搬運軍火等重活,還要忍受美軍的毒打。
更為殘忍的是,美軍還以替傷兵們治療為理由,將他們的四肢截斷,導致他們失去活動能力,終身殘疾。
在敵人的魔窟中,被俘虜的志願軍們受盡了折磨,也有一些軟骨頭放棄了尊嚴,變成了美軍的走狗,當起了間諜。而張文榮這樣的「黃埔生」,更是他們想要變成間諜的首要目標。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美軍的多次拉攏下,張文榮就假意「歸順」了。
此後,張文榮成為了美軍的重點培育對象,除了在戰俘營的培訓班進行學習,他們還將他送去了東京培訓,並且強行讓他在承諾成為美方情報特務的文件上畫押簽字,使他今後即使回到祖國也依然無法為自己正名。
美軍以為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讓張文榮死心塌地地為他們賣命,但這屬實是打錯了如意算盤。
狡詐的美國人或許永遠都不明白,中國人內心的信仰有多堅定,中國軍人對黨的忠誠有多麼的不可撼動,就算枯骨飛灰,也依然在所不辭。
立功自首,回歸祖國
1952年2月18日凌晨,美國情報機關發出命令,讓張文榮和其它四個特務一起為美軍的飛機指路,去炸毀志願軍部隊在第五次戰役後休整的所在地。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飛機來到目的地上空,美軍中尉命令張文榮跳下飛機的那一刻,他將一枚冒着白煙的手雷扔進了機艙深處,隨後打開降落傘,俯身躍入了夜空。
此時,我軍防空人員本來在高度緊張地盯着敵機,卻只見那諾大的飛機突然變成了一團火球,在一系列的爆炸聲中栽進了大山深處。隨即,戰士們立即出動搜山,很快就將掉進山裡的張文榮救了出來。
1952年2月19日凌晨,張文榮回歸了志願軍部隊,並交代了自己被俘後的所有事情經過。而他的供詞,也成為了中國在朝鮮戰爭停戰談判中,抨擊美方的重要證據,使美方違背《日內瓦公約》的種種罪惡公之於眾。
但遺憾的是,張文榮回到祖國的懷抱後,並沒有立即恢復軍籍。那張被強迫按下手印的「特務證明」,讓他的身份說不清也道不明。
他的結案文件表明,他炸毀敵機的壯舉只能算作「立功自首」,獎勵了他800元人民幣後,就把他送回家鄉了。
回到家鄉的張文榮,開始以務農為生,他曾經做出的驚人壯舉,也只成為了他和家人鄰里聊天時的話題罷了。但每每想起過往那段時光,張文榮的臉上總會露出驕傲的神情。
也有人問他,立了這麼大的功卻沒有被表彰,心裏是否也有不甘?張文榮笑了笑回答道,相比起還留在巨濟島的戰友們來說,他已經非常幸運了。
時間過去了許久許久,2000年3月,張文榮去世了。在他去世後,國家終於決定為他恢復了軍籍,並給他補發了複員軍人證明書和複員費。雖然張文榮再也無法親眼看看自己的軍籍證明書,但或許能夠有這樣的結局,也是對這位有着驚人英雄事迹的抗美援朝老兵最好的慰藉吧。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至今,已經走過了72個年頭,無數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故事和捨生忘死的愛國主義精神,也跨越時空,激勵着中國人民。正是無數的先烈,讓我們懂得珍惜當下,不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