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察|看透美國這張「個性化」關稅表

昨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緊急聲明,正式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對60個被認定為違規最嚴重的國家再額外徵收不同的關稅。在這張「個性化」的關稅表上,中國位居首位,美方認為中國對美國徵收關稅高達67%,而美國「僅對」中國徵收34%,暗含中美之間存在顯著的非對等貿易關係。

「67%」的稅率遠遠高於常見統計數據中的關稅水平,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未公開這一數據的計算方法和邏輯,但顯然並未採用wto認可的標準口徑,也未反映真實貿易中廣泛使用的「實際有效稅率」。根據wto的最新數據,中國最惠國(mfn)的全部商品平均關稅約7.5%;中國對農產品關稅較高,平均約15%–20%,中國對工業品關稅平均在6.5%–8%。事實上,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3月31日發佈的《特朗普總統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以及《2025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nte)》中對我國貿易壁壘的描述,可以判斷,上述「對等」關稅表是經過了某種政治化處理的估算。

一是美方有選擇性地對部分高稅率產品進行加權,有意忽略低關稅商品。二是美方加入了中國相關懲罰性關稅的考量。在2019-2022年間,中國對約1100億美元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加征關稅(最高25%),美國對此加征報復性關稅的做法,既忽略了這一基數僅佔美國對中國出口額(2022年約1955億美元)的一半,更忽略了中國相關應對措施是對美方301調查的回應。三是美方故意加入非關稅壁壘,如把市場准入難度、國企採購傾斜、數字審查、網絡限制、技術轉讓壁壘、補貼措施等合併起來,估算出所謂的「隱性關稅」。四是美方故意加入匯率因素,即「人民幣貶值等於貿易壁壘」。2024年人民幣一籃子貨幣指數(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全年升值4.2%,美元指數全年上漲6.55%,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下跌2.9%,說明這一貶值主要是美元的強周期導致,將人民幣匯率的正常市場波動簡單地換算成「隱性貿易壁壘」並納入關稅計算,既不符合經濟學邏輯,也不符合國際經貿統計規範。

可見,「67%關稅」明顯帶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政策意圖,同時為提高美國對部分國家徵稅提供「輿論與數據支持」。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們應通過權威數據主動樹立對中美經貿關係的理性認知。

第一,明確區分最惠國關稅和實際有效關稅。在當前中美已經進入結構性貿易對抗的背景下,必須直面中美關稅爭論中的核心盲點,明確wto的最惠國關稅不代表實際關稅負擔。最惠國關稅是各國對所有wto成員提供的標準稅率,是基礎稅率,不包含加征關稅、反傾銷和報復性關稅等。而實際有效關稅才能反映出口企業實際支付的關稅負擔。

第二,有力校正統計數據和統計邏輯。34%的美國對中國徵稅稅率未體現特朗普政府任期內基於301條款長期加征的懲罰性關稅(最高25%),以及數百項反傾銷、反補貼稅實際執行情況。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發起的「雙反」案件超過200起,主要集中於鋼鐵、鋁、光伏和化工產品,稅率高達50%以上;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僅今年前3個月,美國就對中國申訴「兩反」案件11個。同時,在特定敏感領域對中國實現極端限制,包括半導體與高端設備出口配額限制、tiktok和華為等企業受到數據安全限制等。

第三,更多參考聯合國數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在今年3月31日更新的數據顯示,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國際貿易地圖和市場准入地圖計算,在2018-2024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實際有效平均關稅約為19.3%;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實際有效平均關稅約為21.1%;中美之間的關稅壁壘總體處於高度接近的平衡狀態。而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達到42.1%,是特朗普第二屆政府上任前的兩倍,比2018年高出十倍以上。而中國在今年初採取的反制措施,僅將對美國出口產品的平均關稅提高至22.6%。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