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水塘14686個、農田灌排溝渠15562公里、河道7067公里,超45萬人次參與,清淤總量5051.3萬立方米……7月10日,記者從廣東省河長辦獲悉,2024年10月以來,廣東全省掀起了第二輪冬春時節水塘河道清淤新高潮。
據悉,自從2023年10月廣東省委、省政府部署利用冬春時節開展水塘河道清淤以來,全省已開展了兩輪系統清淤,累計清淤總量超1億立方米,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河道行洪排澇能力。
河長令簽發
各地按下清淤加速鍵
2024年10月12日,廣東省2024年第2號總河長令——《關於建立水塘河道清淤常態化工作機制的令》(下稱《河長令》),吹響了去冬今春水塘河道清淤號角。
省領導組織召開全省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推進會,省河長制辦公室將清淤列入河湖長制年度重點工作,指導各地編製年度計劃,建立工作台賬,開展定期調度督導,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

廣州市二沙涌清淤
各地黨委、政府積極響應,將清淤列入重點工作專題研究,因地制宜制定輪疏計劃和年度清淤任務。廣州市針對珠江前後航道淤積特徵,科學制定清淤方案,搶抓時機在春節前後清理二沙涌1.1萬立方米淤泥;中山市積極推進淤泥資源化利用,借鑒浙江先進經驗,建成南朗生態補水濕地,實現水環境改善與水生態修復雙贏;珠海市明確政府部門、村集體和種養殖戶的主體責任,一舉打通清淤工作中的堵點難點;佛山市着力建設淤泥集中處置場所,探索出清淤物規範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的有效路徑。

中山市推進淤泥資源化利用,建成南朗生態補水濕地
提高清淤效率
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省河長制辦公室、省水利廳積極總結第一輪清淤工作經驗,建立完善「發動社會力量、民兵隊伍支援、工程項目帶動、組建專業隊伍」的「四管齊下」工作模式,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全省常態化開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探索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省委宣傳部協調中央和地方媒體資源,廣泛報道清淤工作中湧現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激發各地清淤熱情。各地積極創新黨建引領、企業協作、志願服務、共治共享等多元化途徑,凝聚廣大群眾共同參與清淤工作的強大合力。
民兵隊伍強力支援。省軍區積極組織民兵隊伍支援清淤和水利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紀律嚴明、執行高效的優勢,切實擔負起「突擊隊」作用。

省軍區組織民兵迅速集結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二期建設現場
工程項目有力帶動。省水利廳組織協調各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將參與清淤工作作為助力「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充分發揮技術與設備優勢,採用機械化、規模化作業方式,實現清淤效益最大化。
專業隊伍擴大優勢。推廣肇慶四會市水務清淤工作站「省、快、活、准、治」的經驗做法,推動揭陽、梅州市,以及廣州市白雲區、湛江廉江市和雷州市探索建立專業化清淤隊伍,構建完善「村級申請、鎮級審核、縣級調配、專業隊實施」的高效清淤工作模式。

梅州市平遠縣建築企業助力河道清淤清障工作
健全常態化長效化機制
推動清淤工作更加高效環保
去冬今春,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河長令》的要求,不斷探索加強機制建設,為系統長疏輪疏,持續發揮效益,弘揚冬修水利優良傳統,廣泛凝聚民心共識,持續造福人民群眾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茂名市電白區組織村幹部、群眾及運用「人工+機械」清淤農田灌排溝渠
接下來,進一步完善清淤長效機制。省河長制辦公室將持續把清淤納入河湖長制重點工作,推動清淤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積極協調省直相關部門加大以工代賑、財政支持和用地保障力度,將清淤任務納入全域土地整治、人居環境整治等更多行業的工程項目,以項目帶動擴大清淤工作範圍。建立分級分類資金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社會捐助,強化資金保障。
全面推廣「四管齊下」工作模式。進一步暢通多元主體參與路徑,統籌民兵力量支援地方建設,深化工程帶動,鼓勵引導水利工程等承建企業積极參与清淤,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組建專業化水利搶險清淤隊伍,構建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社會共治格局。

湛江市組織116名能工巧匠修補山塘、砌修補溝渠
進一步提升清淤專業化水平。協調科研院所和施工企業,研發具備自主導航、智能避障、精準清淤等功能的新型清淤設備。推廣「吸式清淤+管道輸送」、圍堰水力沖挖技術,加強清淤物的科學處置,探索淤泥固化制磚、生態填土、有機肥原料等資源化利用途徑,培育從清淤、運輸到處置的產業鏈,為清淤常態化取得更紮實成效、提供可靠保障。
文、圖|記者 胡彥 通訊員 粵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