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馬克龍現在很慌,所以拍馬屁拍到馬蹄上去了。就在他強調美歐同盟的時候,特朗普直接喊話中國,用四個字為中美關係定調。
«——【·馬克龍對美說盡好話·】——»
最近歐洲政壇最熱鬧的戲碼,莫過於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英國之行。這位西裝筆挺的領導人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時,語氣激昂地呼籲英法兩國「攜手共進,共同應對不穩定威脅」,還特別提到要「擺脫對中美過度依賴」。
這話乍一聽挺硬氣,可細品就會發現,馬克龍繞來繞去還是在給美國「遞台階」。 他在演講中特意強調,不會把中美「畫上等號」,因為一個是「歐洲的強大盟友」,另一個則是「挑戰者」。
這種表態看似在區分立場,實則是用另一種方式捧美國的場。畢竟在歐洲防務議題上,馬克龍前腳剛宣布要和英國把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3.5%,後腳就提到要在北約內部建立「歐洲支柱」。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歐洲在俄烏衝突後試圖擺脫對美依賴的無奈之舉,卻被馬克龍包裝成「戰略自主」的豪言壯語,但馬克龍沒想到的是,他這邊剛給美國戴完高帽,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就直接「打臉」。
7月9日,特朗普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在對美貿易協議中「非常公平」,還強調自己和中方保持着良好關係,這話瞬間讓馬克龍的「歐洲雄心」顯得有些尷尬——當歐洲還在糾結如何平衡美歐關係時,特朗普已經用四個字為中美關係定了調。
«——【·特朗普為何這樣說?·】——»
特朗普的「非常公平」可不是隨口一說。2025年5月,中美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經貿高層會談達成重要共識,雙方大幅降低關稅,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征關稅,中方也相應調整了反制措施。
這場談判的背後,是中美在貿易領域長達數年的博弈與妥協,從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重啟「對等關稅」政策,到4月雙方關稅戰升級,再到5月的「懸崖勒馬」,中美貿易關係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
但最終雙方選擇了妥協:美國保留部分關稅以維護「面子」,中國則通過稀土出口管制等手段爭取到了談判籌碼,這種「斗而不破」的局面,正是特朗普口中「非常公平」的現實基礎。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表態恰好踩在馬克龍訪英的時間點上。7月8日馬克龍在英國議會大談美歐同盟,第二天特朗普就高調肯定中國的貿易態度,這種時間差的背後,是美歐關係微妙變化的縮影。
當歐洲還在試圖用「價值觀外交」捆綁美國時,特朗普已經用商人的務實主義告訴世界:在經貿領域,利益永遠比口號更重要。
«——【·歐洲的困境·】——»
馬克龍的尷尬,本質上是歐洲在中美博弈中處境的寫照。歐洲試圖通過加強防務合作提升自主權,比如英法計劃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3.5%,並推動聯合軍事項目。
歐洲又不得不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尤其是在俄烏衝突持續的背景下。 這種矛盾在對華政策上尤為明顯,馬克龍在英國議會將中國稱為「挑戰者」,但歐盟內部對此卻有不同聲音。
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就曾表示,歐美關稅協議必須「公平」,否則歐盟將採取反制措施,這種分歧反映出歐洲在中美之間的搖擺:既想跟隨美國遏制中國,又擔心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更諷刺的是,當歐洲還在糾結如何表態時,中美已經用實際行動改寫了遊戲規則。5月的日內瓦會談後,中美關稅大幅降低,供應鏈逐步恢復穩定。
而歐洲卻因為內部協調不暢,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陷入僵局,甚至面臨被美國「區別對待」的風險。這種對比,讓歐洲的「戰略自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特朗普的「非常公平」,實際上揭示了中美關係的新現實。經過多年的博弈,雙方已經形成了一種「競合」模式:在貿易、科技等領域激烈競爭,但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全球性問題上保持合作。
畢竟,當馬克龍還在強調「擺脫依賴」時,特朗普已經用行動證明:在全球化時代,合作永遠比對抗更有生命力。
«——【·結語·】——»
這場橫跨大西洋的「外交大戲」,最終以特朗普的四個字畫上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逗號。馬克龍的「歐洲雄心」與特朗普的「務實主義」碰撞出的火花,不僅揭示了美歐關係的微妙變化,更預示着中美關係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口號退潮,利益凸顯,而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能在變局中抓住機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