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問英國期間,發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演講。
他先是稱英國脫歐後,仍屬於歐洲的一份子。
隨後強調英法兩國必須在科技、經濟等領域加強投資和合作,擺脫對中國和美國的依賴,否則將危害子孫後代,甚至陷入「慢性死亡」。
這一表態迅速引發歐洲輿論的關注與討論,也引發了外界的好奇。
歐洲真的有能力擺脫中美依賴嗎?這背後又有怎樣的複雜現實與矛盾呢?
實際上,歐洲的「戰略自主」並非新話題。
冷戰結束後,歐洲就曾嘗試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包括推動歐元的誕生以及多次提出建立獨立的歐洲防務力量。
然而,現實卻是,歐洲在軍事、科技和能源等關鍵領域,依然嚴重依賴美國。
例如,北約體系中,美國承擔了超過70%的開支,歐洲的安全幾乎完全仰仗美國。而在科技領域,歐洲在芯片、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上,也幾乎沒有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相比之下,中歐關係則顯得更加平等務實。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中歐貿易額達到7858.2億歐元,中國與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
以德國為例,其汽車工業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法國的奢侈品、高端製造和農業產品也在中國市場上佔據重要份額。
中歐之間的合作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中國從未對歐洲施加任何操控,更沒有要求歐洲選邊站隊。可以說,中歐關係是典型的互補型合作,而非單向依賴。
那麼,馬克龍為何還要將中國列入「需要擺脫的對象」?這或許更多是一種政治上的平衡策略。歐洲對美國的依賴遠超對中國,但如果單獨點名美國,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外交壓力。
因此,將中國拉入同一框架,既可以緩解其針對美國的批評,也能在輿論上顯得更為中立。然而,其這種做法顯然忽略了中歐關係的現實基礎。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歐洲的「吸血」政策正在加劇歐洲的困境。
俄烏衝突後,美國通過對俄制裁,迫使歐洲加大對美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但其高昂的價格卻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
此外,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吸引了大量歐洲企業赴美投資,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的工業基礎。可以說,歐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擺脫誰,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馬克龍的「第三極」構想雖然充滿雄心,但現實卻是,歐洲要實現這一目標,仍需解決其內部團結、經濟自主和技術短板等諸多問題。而這場關於「擺脫依賴」的討論,註定不會很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