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華之前,馮德萊恩毫不掩飾地拋出了三個頗具分量的指控,意圖在談判桌上佔得先機。
然而,中方的回應卻只有一句話,意味深長,卻又耐人尋味。這場博弈的走向,或許遠比表面更複雜,誰會真正讓步?
2025年7月7日,美國向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國家發出關稅信函,這個舉動立即在全球貿易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各大媒體紛紛用"關稅風暴"來形容這一事件的嚴重性。
就在各國政府忙着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貿易壓力時,彭博社卻披露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消息:歐盟與美國正在秘密接觸,雙方接近達成一項特殊協議。
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塊進一步透露了協議的具體內容,美國向歐盟開出了一個相對優惠的條件:
對歐盟所有商品設定10%的基準關稅,但飛機製造業和酒類等歐盟傳統優勢產業將被排除在外。
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貿易圈炸開了鍋。
其他國家紛紛意識到,美國正在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過給予歐盟特殊待遇來拉攏這個重要的盟友。
第二天,也就是7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站在歐洲議會的講台上,發表了一場被媒體稱為"迄今為止最嚴厲抨擊"的演講。她的矛頭直指中國,提出了三項重要指控。
馮德萊恩首先把焦點對準了中俄關係。她認為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正在加劇歐洲的不安全和不穩定局面。
這個指控的時機選擇頗為微妙,正值中歐峰會即將召開之際。
她的第二項指控涉及產能過剩問題。
馮德萊恩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商品向全球市場傾銷是為了解決自身的產能過剩問題,這種做法嚴重攪亂了世界市場的正常秩序。
最後一項指控則針對稀土出口問題。
馮德萊恩批評中國的稀土出口許可證制度對歐洲製造商造成了巨大衝擊,這直接觸及了歐盟的核心利益。
馮德萊恩在演講中還提到了一個關鍵觀點:中歐關係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如何對待俄羅斯。
這句話實際上為中歐關係的發展設定了一個明確的前提條件。
面對馮德萊恩的嚴厲批評,中國外交部迅速作出了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當受到第三方的干擾。
這個回應體現了中方對於中俄關係的堅定立場。
在稀土問題上,中國外長王毅此前在訪問歐盟時就已經表達了中方的態度。
他明確表示,稀土不會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中方理解歐盟企業面臨的困難,已經為歐洲企業開通了"快速通道"。
中方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也保持了一貫的客觀性。
外交部強調,中方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從未改變,一直在勸和促談,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中方認為,西方試圖將中國捲入這場衝突,但衝突的責任主要在西方自身。
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歐美之間雖然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價值觀和戰略利益上仍然高度一致。
歐美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兩大支柱,在面對外部挑戰時往往會選擇抱團取暖。
歐盟在這次關稅風暴中獲得了美國的特殊待遇,這並非偶然。
雙方在宗教背景、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為這種特殊關係奠定了基礎。
歐盟顯然不希望與美國產生太大分歧,即使有摩擦也會努力避免影響雙方關係的根基。
美國的策略也很明顯,通過給予歐盟更多好處來換取其在對華政策上的支持。
這種做法讓歐盟在中美之間的天平明顯傾向於美國一方。
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現在看來前景並不樂觀。
馮德萊恩在峰會前夕發表如此嚴厲的批評言論,實際上已經為峰會設定了一個相當高的門檻。
歐盟方面似乎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立場,即將中歐關係的改善與中俄關係掛鈎。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向中方施壓,要求中方在俄烏問題上作出讓步。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歐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較大,峰會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
歐盟更傾向於美國的立場,而中方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雙方的立場差距短期內難以縮小。
美國通過差異化的關稅政策成功地將盟友和對手區分開來,歐盟則在利益誘惑下選擇了與美國站在一起。
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需要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口。
這場博弈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未來幾年的國際貿易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
信息來源: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 14國關稅信函發佈機構
彭博社 - 歐美貿易協議談判報道
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 - 美歐特殊協議條款披露
歐洲議會官網 - 馮德萊恩演講全文記錄
中國外交部 - 對歐盟批評的正式回應
歐盟委員會 - 馮德萊恩主席政策聲明
中國外交部 - 王毅外長訪歐表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