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這句話出自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假消息。但他真的說了。他在北京的第13屆世界和平論壇上,面對來自幾十個國家的政界、學界精英,說了個觀點:中國不應獨自對付美國,需要儘快和日本、韓國合作。
這話一出,現場一片嘩然。
鳩山由紀夫是日本前首相,不僅了解日本政壇風向,也對中美日韓之間那點複雜關係有深刻的體會。而這番話,正是在全球局勢搖擺、世界經濟頻繁受挫的背景下,說出來的。
現在,美國已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世界老大」,但它的習慣還停留在過去。問題是,全世界都在變,連曾經最聽話的盟友——日本和韓國——如今也在重新思考他們的位置。
「不安定的因素」是美國,不是中國
鳩山在演講里說得很明白,美國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美國,不僅是全球最不穩定的因素,還是很多麻煩的製造者。這個判斷,不是他一個人在說。
先看看關稅戰這一仗打到現在,特朗普政府已經把棋走死了。就在前幾天,美國商務部又對中國C919的大飛機項目下了絆子,妄圖通過卡發動機來遏制。可問題是,國內市場依然在強力支持國產替代,中國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布局關鍵部件的國產化。
與此同時,特朗普不得不在芯片和軟件出口問題上做出讓步。6月底,美國財政部發佈公告,將允許部分芯片企業向中國出口非高端AI芯片,理由是「為了照顧商業利益」。這可不是講情懷,而是因為英偉達、高通都急了,這兩家公司超過20%的海外收入來自中國市場。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最近悄悄放軟口風,說不排除「重新評估對華關稅政策」。這話是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他發現自己沒了退路。
此時,鳩山由紀夫卻站出來發聲,說中國不該單獨扛下這些壓力,應該和日韓聯手。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現實的倒逼。
日本也撐不住了
別看日本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壓力山大。前陣子,美國揚言要對日本部分汽車徵收高達35%的關稅,這個數字聽起來可能沒感覺,但對日本經濟來說,簡直是致命打擊。
日本汽車是其支柱產業之一,占出口總額的14%以上。如果關稅真被抬到35%,日系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將大幅縮水。不僅是豐田、本田這些巨頭壓力倍增,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產業鏈、零部件供應商也會遭到牽連,數百萬工作崗位會直接受影響。
而現在的日本政府,拿不出像樣的對策。首相石破茂仍在試圖通過談判緩和矛盾,可對面坐着的是特朗普——一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生意人。他只要覺得對美國「賺得少」,哪怕是盟友,也照砍不誤。
於是,日本政界一些有遠見的人開始轉向。他們看到了中國的底氣,尤其是在經濟穩定和製造業韌性方面。而且,中日之間雖然過去有不少歷史包袱,但經濟合作從未中斷。2023年,中國仍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接近3100億美元。
正如鳩山所說,「日本與中國的合作,是彼此的機會。」
韓國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和日本相比,韓國的處境更為窘迫。
這兩天,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團隊已經派代表團赴華盛頓,希望就半導體出口限制問題「溝通解決」。但剛落地,拜登政府就傳出消息: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未來兩年內不能擴大在華投資。
這是什麼概念?韓國芯片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極高,中國佔了三星芯片出口的27%以上,SK海力士的數據甚至更高。美國這一限制,相當於直接卡住了韓國的脖子。
李在明憤怒地表示:「我們一直與美方維持協作,但他們的政策讓我們很難理解。」這句話,在韓國引發大量共鳴。社交平台上,「不再為美國背鍋」成為熱搜詞。
更誇張的是,最近一項民調顯示:有62%的韓國民眾認為,「韓國應該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還有超過40%的人明確支持與中國開展更多經貿合作。
這背後,是韓國企業家的現實選擇。現代、LG、三星、POSCO,這些巨頭對中國市場依賴極深。尤其是在新能源、電動車、顯示面板、精密製造等領域,中國不僅是他們最大的客戶,還是他們未來發展的主戰場。
而美國對韓國的要求幾乎就是一句話:「你只能選邊站,不能兩邊都吃。」
可問題是,韓國真選不了美國這一邊。
為何鳩山的建議值得重視?
鳩山由紀夫並不是一個「親中分子」,他更多像一個現實主義者。
他主張東亞國家間「自主對話」,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強行插手。他在任時就推動過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強調應建立「東亞共同體」。雖然那場努力後來因政局更迭而擱淺,但他當時的思路放到今天,依然很前瞻。
當下,美國不斷「去風險化」,實際上是「脫鉤斷鏈」,其背後意圖不止是打壓中國,也是在拉攏日韓共同參與對抗。但美國的邏輯是:我掌控命脈,你來買單。
問題在於,日本和韓國買不起這個單了。
鳩山指出,「未來的國際秩序,不可能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亞洲國家有權利,也有責任,參與制定新的規則。」
這話點中了核心。尤其是當前世界面臨的通脹、能源危機、地緣衝突,每一個問題都在要求各國重建信任與合作,而不是抱團排他、拉幫結派。
中國當然不會主動去搞「小圈子」,但中國也從未拒絕合作,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雖然多年未果,但現在已是重啟的最佳時機。
合作,未必是「結盟」,更不一定要「對付美國」,但至少可以不再盲從美國,爭取更多自主空間。
事實上,日韓民間和產業界對中國的態度,遠比政界柔和。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外資企業中,日資企業同比增長11%,韓資企業增長近9%。尤其是京東方、寧德時代、華為等中國企業,在日本與韓國都已展開投資和技術交流,反哺效果顯著。
在半導體設備、化工原料、精密製造領域,日韓的優勢中國需要;而在新能源、新基建、大市場方面,中國的潛力日韓同樣離不開。這種互補關係,不是政策可以輕易切斷的。
更重要的是,當前國際局勢越來越「多極化」,像「美西方一言堂」的時代正在快速消散。中日韓三國,恰恰處在亞洲這張新棋盤的中心位置。
有網友評論說得很妙:「我們不是站隊,我們是在構建屬於亞洲自己的平衡。」
這才是鳩山的深意。
當初提出「脫亞入歐」的是日本,而如今提倡「回歸亞洲」的,也是日本前首相。時代已經變了,不變的是利益與現實。
這不是誰拉着誰合作,而是到了不得不合作的地步。美國的焦躁,是因為它發現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的未來;而中國的底氣,是來自十多年積累的產業、市場和信心。
鳩山的一語驚人,其實並不驚人。真正該驚的,是還抱着舊思維不放的人。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