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個月間,世界各國試圖通過滿足特朗普總統可能想要的條件,來避免對其經濟造成懲罰性打擊的新關稅。
印度尼西亞提出增購34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和燃料。泰國建議降低本國多項貿易壁壘,並採購更多美國製造的飛機。日本則準備在未來二十年增加液化天然氣採購量。
但隨着特朗普自行設定的7月9日最後期限臨近,這些懇求收效甚微。他周一在網上發佈的14封信函——主要針對亞洲國家——基本沿用了4月制定的稅率標準,而此前他已作出讓步,給予數十個國家90天談判期以滿足白宮對更平衡貿易的要求。
"我們已花費數年時間討論與泰國的貿易關係,最終認定必須改變由泰國關稅及非關稅政策與貿易壁壘造成的長期、頑固的貿易逆差,"特朗普在信中寫道。這些內容幾乎完全雷同的信件,僅替換了不同國家的名稱。
這輪新的攻勢令大小國家——幾乎都是美國長期盟友——陷入深刻困境:當貿易衝突談判舉步維艱,且最後期限毫無預警地被延長時,該如何與這個全球最大消費經濟體繼續往來。
"亞洲許多人會問,'美國就是這樣對待朋友的嗎?'"首席執行官馬努·巴斯克倫表示,"這些粗魯的威脅和令人不快的言辭,是否會對美國在亞洲及其他地區的地位和利益造成永久性損害?"
亞洲國家構建經濟體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服務西方市場。特朗普的聲明無異於宣告這種關係必須徹底改變,而地區參與者的反應將對未來數年的商品流動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測算,若特朗普此前宣布的汽車、鋼鐵關稅及針對中國的芬太尼相關關稅均於8月1日生效,來自亞洲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將從1月的4.8%飆升至27%。若美國進一步落實對藥品和半導體加征關稅的威脅,這一稅率還可能繼續攀升。
經濟學家預計,特朗普將關稅視為重振美國製造業並為聯邦預算增收的手段,但這些措施將減少美國進口。隨着政府徵稅成本由消費者、進口商和出口商共同分擔,美國企業及其海外商業夥伴的利潤率將受到擠壓。企業將面臨可用於支付工資和投資增長的資金縮減局面。
面對特朗普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指控,其周一郵件清單上的部分國家幾乎無牌可打。以韓國為例,該國早在13年前就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將兩國間近所有關稅降至零。
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試圖提出合作方案,例如協助美國重建造船業。過去幾天,他先後派遣最高貿易談判代表和國家安全顧問與特朗普政府官員會晤,試圖達成協議。
儘管如此,韓國仍面臨25%的關稅,與今年4月暫緩實施的稅率相同。雖然所有新關稅要到8月1日才會生效,為局勢緩和留出了時間窗口,但目前尚不清楚何種因素能說服特朗普作出讓步。
"我們正竭盡全力促成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但始終未能明確彼此的確切訴求,"李先生上周四表示。
亞洲多國領導人表示,儘管正積极參与談判,卻不得不重頭再來,這令他們感到沮喪。泰國代表團上周剛與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及財政部高級官員會晤,卻在周一遭遇特朗普36%關稅的猛烈打擊。
泰國代總理普密·威差亞猜表示:"我認為這有些矛盾。我們與貿易代表、指定的談判中介進行了協商。然而白宮及相關方卻發出了這封信函。"
困惑情緒不僅限於亞洲。根據特朗普總統致西里爾·拉馬福薩總統的信函,來自南非的商品將面臨30%的美國關稅。南非領導人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關稅稅率是基於對南非與美國之間貿易平衡的"有爭議的解讀"。拉馬福薩指出,約四分之三的美國商品在南非銷售時享受零關稅待遇。
拉馬福薩曾尋求獲得保證,即南非可以依賴美國作為其商品的市場和經濟投資方,該國經濟正遭受高失業率和低增長的困擾。但在收到特朗普的信函後,拉馬福薩敦促其貿易談判代表和南非企業"加快多元化努力",減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
關於特朗普上周與越南達成的協議,一個重要線索揭示了他可能想要什麼。越南已原則上同意對任何從中國跨境流入的商品徵收40%的關稅——隨着美國對中國直接進口商品設置更多壁壘,這類中轉貿易正日益頻繁。
周一發送的所有信件中都包含類似條款,聲明"為規避更高關稅而轉運的商品將適用該更高關稅"。實際上,特朗普政府正迫使各國在中國和全球最大消費經濟體美國之間做出選擇。這既非易決之事,亦難貫徹始終。
以半導體為例,這種從iphone到汽車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其產業鏈格局正面臨重構。數十年來,韓企業始終主導着芯片製造領域,但這條供應鏈實則高度專業化且錯綜複雜——關鍵材料設備來自日本,檢測實驗室則分佈在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