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之後,馬斯克果然在第二天就宣布成立「美國黨」。
馬斯克說,他要成立的黨的綱領大概是:削減政府債務、重視科技、支持言論自由、鼓勵生育,其他領域中立。
至於「美國黨」的目的,馬斯克說不排除推舉候選人參加下屆總統選舉,但目前的目標是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能夠贏下兩三個聯邦參議員席位,8到10個眾議員席位。在兩黨在國會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真能贏得這幾個席位,也很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特朗普對馬斯克組黨的反應是——「荒謬」,並且說肯定不會成功。
其實,馬斯克目前只是宣布成立美國黨,不能說他已經成立了美國黨,成立一個政黨需要註冊、認證等,目前還沒有看到他啟動相關程序的信息。
不過大家還是很關心,馬斯克要成立「美國黨」,能否對兩黨形成真正的挑戰?
答案是馬斯克組黨沒問題,但想達到他所說的目的,那是難上加難。有三個原因:
第一,美國兩大黨的地位難以撼動。
美國實行的其實是多黨制,不是兩黨制,即美國有很多政黨,比如目前有一定影響的自由黨和綠黨,還有候選人參加了去年的選舉。
但美國內戰以來的160年里,在州和聯邦的選舉中,都是由兩大黨把持。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美國兩大黨相對開放,只要理念大致符合就能加入參加選舉。比如,特朗普本來是個局外人,也可以代表共和党參選。
這一特點,基本上就把美國社會上主流的、有較大影響的思潮容納了。因此美國選民不太需要其他政黨來補充。那些小黨只能在地方選舉中偶爾獲勝。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選舉制度是,絕大多數選舉是劃分選區,每個選區只有一個候選人獲勝,這種制度有利於兩個最大的政黨。相比之下,如果採取日本、德國等形式,一個選區可以產生多名議員,席位按得票比例算,那麼小黨就多少有點機會。
所以從這些因素看,馬斯克即使組了黨,想獲得議員席位,難!
第二,成立一個新的政黨,程序複雜,限制多,困難大。
在美國成立政黨,如果在各州成立,那需要在各州註冊、申請,得到確認。而各州的規定不同,比如需要多少選民簽名支持,需要有多少註冊黨員等;如果參與聯邦選舉,還要在聯邦層面註冊、確認等。
成立政黨後,推舉的人能否獲得候選資格,各州又有不同的規定,而且推舉候選人時,也一定會遭到財大氣粗的兩大黨的挑戰,可能陷入漫長的司法過程。
另外,成立政黨後,捐款其實限制也非常嚴格,制度比較複雜。對兩大黨來說,有比較成熟的機制,對小黨來說,起步都很難。
第三,馬斯克的政綱和個人信譽也不是很有吸引力。
美國歷史上,有名人成立政黨的嘗試。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和他的政黨鬧翻後,1912年成立進步黨;1990年代,曾經參加總統競選的富豪羅斯·佩羅也成立了改革黨。這兩個人有較強的民意基礎(羅斯福做過總統,佩羅在競選中曾獲得20%的選票),有穩定的政治理念,佩羅也很有錢,但他們都失敗了。
而相比之下,馬斯克的政綱不是沒有新意,就像是他個人的情緒表達,很難說反映了很多選民的想法。
而回到馬斯克本人,幾年時間從一個民主黨支持者,變成特朗普的鐵杆支持者,現在又變成他的反對者,也造成他的可信度不會太高。
所以綜合來看,馬斯克組黨沒問題,但要實現他說的選舉目標幾乎不可能。
文丨羊城晚報國際評論員 錢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