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接連兩天登上熱搜,前後情節卻大相徑庭——
5月19日,「母子錯過航班大鬧機場稱耽誤次日考公」登上網絡熱搜,有網友發佈視頻稱,5月17日晚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一名女子因值機遲到錯過航班而大鬧機場,哭喊耽誤兒子考公,並稱其子告訴民警遲到系母親捨不得打車;
然而19日晚當事女子卻向媒體澄清,視頻中的「兒子」其實是表弟,他參加的也不是公務員考試而是一場技能資格考試,並非不願打車而是自駕送機,坦承自己情緒一度崩潰、有跪地磕頭等行為,但也對現場相關機構的處理方式提出異議。於是5月20日「女子回應錯過航班哭喊耽誤孩子考公」再度登上熱搜榜。
儘管視頻記錄下該女子情緒激動的行為,但視頻發佈者言之鑿鑿的內容與後續當事人的澄清的細節天差地別。事件的真實經過尚需進一步釐清,但無可否認的是,視頻發佈之後客觀上對當事女子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她澄清之前,互聯網上的評論里不乏基於「母子」「考公」「捨不得打車」等細節對其進行的冷嘲熱諷,而「大鬧機場」「干擾其他乘客」等說法更讓女子處於涉嫌違法的境地,需要嚴肅、嚴謹地對待。女子該負的責任應當由相關部門調查清楚後依法依規承擔,但不該遭受網絡謠言導致的攻擊。
目前,視頻發佈者的原始視頻已不可見,相關部門也對媒體表示將記錄並反饋相關情況。這一事件讓人關注之處,在於視頻發佈者在事件本身並不清楚之時,僅憑遠距離拍下的視頻,就能描述出一個看似完整的故事,並且敏銳地抓住了「考公」「巨嬰」「大鬧機場」等足以迅速挑動網友情緒的關鍵點,而發佈者本身並非需要靠流量盈利的營銷號。難道普通人也有流量衝動?
事實上,普通人的流量衝動屢見不鮮。不久之前,「上海虹橋高鐵站又現攔門事件」登上熱搜,視頻中鐵路工作人員將一名旅客從車門處拉至站台安全區域,「目擊者」稱涉事女子為等行動遲緩的老太太,伸手扒住車門不讓關閉。該女子也遭到眾多網友指責破壞公共秩序。然而「打臉」隨即來到,相關部門澄清該事件並非「攔門」,而是乘客身體不適急忙下車時被門夾住,工作人員協助其脫身。而當年影響甚廣的網暴事件「杭州取快遞女子被造謠」中,當事人谷某隻是出門取個快遞,被旁人拍下視頻,不法分子甚至用不同微信號「角色扮演」捏造聊天記錄造謠谷某。
應該看到,對流量的關注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僅是網紅、營銷號或公眾人物,許多普通人也深陷其中。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的另一個空間,相比現實社會中有限的社交範圍,無遠弗屆的互聯網給人際交往打開了巨大的空間。流量成為「被看見」的量化標準,是當代人渴望社會認同的數字化投射。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數字原住民」,線上展示、社交已成為生活方式,分享生活、獲得反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虛擬的「存在感」甚至超越了現實交往帶來的滿足感。更何況,流量可以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經濟收益,這樣「變現」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刺激着普通人的流量衝動。
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上世紀預言的「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正在成為現實。我曾採訪過一名虛構惡劣案件在互聯網傳播的當事人,他是一名沒有任何前科記錄的普通上班族,熱衷在微信群傳播各種真假信息和想像拼貼而成的「重磅新聞」,因為「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很自豪」,哪怕「知道的」其實是編造的。
普通人對流量的追逐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適度關注身邊發生的事,可以豐富生活、積极參与公共議題,同時尋求更大範圍內的價值認同;但過度追求流量,會導致虛擬世界與真實自我產生割裂,讓個體價值感過度依賴外部評價,甚至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對普通人而言,健康的流量觀應該是將流量視為生活分享的副產品,而非目標本身。
網絡時代,人人都能發佈「新聞」,但真正經得起檢驗的新聞仍需要專業采寫甄別。遏制普通人的流量衝動,除了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剋制對虛擬認同的渴望,也需要權威部門和專業媒體的及時報道,對謠言的及時澄清,以滿足公眾對事件進展及真相的信息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