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終於鬆口,允許美國對華出口噴氣發動機,對於中美關係,中方亮出3個立場。那麼,美國為什麼突然放鬆限制?中方的表態又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當地時間7月3日,美國商務部向通用電氣航空航天公司發出通知:恢復向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出口噴氣發動機的許可即刻生效。路透社報道稱,此次恢復的出口許可涵蓋了為C919客機提供的LEAP-1C發動機,以及為C909支線飛機提供的CF34發動機。
這一紙解禁通知,距離5月28日美國《紐約時報》曝出「美國暫停向中國出售發動機技術」的重磅消息,僅過去了36天。要知道,從今年5月底開始,美國接連對中方採取出口限制措施,包括噴氣發動機、芯片設計軟件和乙烷出口等。理由說是「中國搞稀土出口管制」,於是美國來個報復。但接着,美國突然又轉變口風:6月27日中美倫敦會談達成框架協議,7月3日就允許噴氣發動機出口。
由此來看,美方這次「鬆口」,其實是中美雙方經過一系列談判之後的產物,這不僅是噴氣發動機的問題,也是一攬子談判的一部分。並且發動機解禁也不是孤立事件。7月2日,美國政府向兩家能源公司發函,取消了對中國出口乙烷的限制——在5月底,美國曾以「中國限制稀土產品出口」為由,對乙烷等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導致6月美國對華乙烷出口量暴跌至每日5.7萬桶,創歷史新低。
幾乎同一時間,德國西門子公司發表聲明稱,美國商務部已通知該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不再需要獲得「政府許可」。彭博社報道指出,特朗普政府至少已解除對華芯片設計軟件銷售的出口許可要求。不難看出,這些行動共同指向一個趨勢:中美貿易談判正在取得進展。
事實上,中方的底線很清楚,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就公開表態。中美關係有三個底線原則:第一,相互尊重。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尊重彼此的制度、發展道路、主權、安全,包括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尊重。這是中方最基本的立場。美國不能一邊談合作,一邊又搞小動作,試圖改變中國內部制度。這不現實,中方也不可能被接受。
第二,和平共處。有人說「中美必有一戰」,但中國不這麼看——中國強調不打仗,不挑事,但也不怕事。台灣問題、南海問題,誰挑釁,誰就得承擔後果。這些問題,中國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不退讓、更不會含糊。
第三,合作共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才是中美關係的正確打開方式。過去幾十年中美合作帶來了大量實際成果,不管是貿易、科技還是人員往來,雙方都是受益者。美國如果搞「你死我活」,只會兩敗俱傷。
說到底,今天就是一個互相博弈但又必須合作的局面。可以有分歧,但不能脫鉤;可以競爭,但不能封殺。打壓中國技術,中國就加快自主研發;取消禁令,中國也不是說謝謝就完了,而是繼續推進國產替代。
像這次被解除禁令的LEAP-1C發動機,雖然對C919很重要,但中國早就在準備「備胎」——長江-1000A發動機已經進入試飛準備階段,耐久性、燃油效率都接近國際主流水平。就算沒有美國的發動機,中國也能走下去。
所以,美國放開限制的一個核心原因是其自身也有壓力。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產品,聽起來是遏制戰略,實際上是把自己也困住。比如噴氣發動機,通用電氣是世界主力供應商,禁售中國市場就意味着自己損失訂單,白白把市場讓給歐洲企業或者讓中國自己搞國產替代。
再看芯片設計軟件,中國是最大的新興市場,美國EDA公司不可能眼睜睜看着機會流失。乙烷出口也一樣,美國能源公司靠出口掙錢,市場不給他們出貨,他們自己也得叫苦。因此,美國放鬆限制不只是談判成果,更是利益驅動。說白了,美國現在也在算賬,怎麼保住自己的技術優勢,怎麼確保產業鏈還能賺錢,怎麼在競爭中穩住局面。
但這一切背後,中國的三個立場沒有變。C919的國產化會繼續推進,長江發動機會繼續試飛。中國的目標不是「非用國外貨不可」,而是在合作中不斷強化自身能力,不斷提升自主可控水平。而美國這次解禁,也不代表它放棄了遏制戰略。
相反,它還是會在別的地方做文章,比如最近又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擬定新限制清單,說到底,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會停,但方式會變。無論如何,只要中國把自己的事做好,無論外部怎麼變,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我們手裡。這才是中方最根本的底氣,也是中美博弈中不變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