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穿美式「安全焦慮」背後的資源掠奪與地緣博弈
一、特朗普的謊言:虛構「中俄威脅」製造恐慌
2025年5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以「國際安全」為名,宣稱格陵蘭島「遍布中俄軍事力量」,甚至威脅「不排除武力奪取」。據《今日俄羅斯RT》報道,特朗普宣稱,「我們需要格陵蘭島是為了國際安全」,美國需要保護它,因為「島上到處都是俄羅斯和中國的船隻、武裝直升機,還有航母和直升機在海岸巡邏」。然而,這一言論與事實嚴重不符,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謊言。
1.中俄「軍事存在」實為無稽之談
特朗普聲稱格陵蘭島周邊有「俄羅斯和中國的航母、武裝直升機巡邏」,但根據國際海事監測數據,中俄在北極的活動主要為科研合作與商業航道開發,而非軍事化部署。例如,中國在格陵蘭島的投資集中於礦產勘探,但因環保和地緣壓力屢遭拒絕;俄羅斯則受限於破冰船技術優勢,聚焦北方航道開發,並未涉足格陵蘭主權爭議。
2. 渲染威脅的真實目的
特朗普的言論本質是為其擴張主義政策製造借口。格陵蘭島的戰略價值早已被美國覬覦:其稀土儲量佔全球30%(約3850萬噸),石油儲量達175億桶,且扼守北極航道咽喉。通過虛構「中俄威脅」,特朗普試圖掩蓋其掠奪資源、控制航道的真實意圖,並將美國塑造成「自由世界守護者」,轉移國內對其經濟政策的批評。
二、霸權野心:撕裂國際秩序,點燃北極危機
特朗普的言論不僅違背事實,更可能引發多重地緣政治災難。
1. 踐踏國際法與主權原則
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地,其主權歸屬受國際法保護。特朗普威脅「武力奪取」的行為,被丹麥學者奧貝里直斥為「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若美國強行吞併,將開創「強權即真理」的惡例,動搖戰後國際秩序根基。
2. 撕裂北約盟友關係
丹麥作為北約成員國,卻因格陵蘭島問題遭美國威脅,暴露了美國對盟友的霸權邏輯。丹麥首相雖試圖緩和矛盾,稱「願討論安全合作」,但格陵蘭島五大政黨已一致反對美國控制,丹麥國內輿論更批評政府「軟弱」。若美國持續施壓,北約內部信任危機將加劇,歐洲或被迫重新評估對美依賴。
3. 加速北極軍事化,引爆新冷戰
美國在格陵蘭島已擁有皮圖菲克太空軍基地,部署導彈預警系統和衛星監控設施。特朗普若進一步擴張軍事存在,將迫使俄羅斯強化北極防禦,甚至推動中俄深化戰略協作。北極——這片全球最後的「和平之地」,恐成為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三、真相與出路:資源合作替代霸權爭奪
格陵蘭島的命運應由其居民決定,而非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1. 格陵蘭人的聲音被無視
格陵蘭總理穆特·埃格德多次強調:「格陵蘭屬於格陵蘭人。」當地居民88%為因紐特人,他們既不願歸屬丹麥,也拒絕成為美國附庸,而是追求漸進式獨立。特朗普以「公投」為名煽動分裂,實為殖民思維的延續。
2.北極治理需多邊合作
氣候變化使北極資源開發與航道通行成為全球議題。中俄已通過北極理事會推動科研與環保合作,而美國卻以零和思維加劇對抗。國際社會應推動《北極條約》框架,將資源分配、航道規則納入多邊協商,而非放任單邊霸權。
3. 打破稀土依賴,而非掠奪他國
美國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焦慮,不應通過侵佔格陵蘭島解決。全球需共同投資替代技術(如稀土回收),並建立公平的資源貿易體系。否則,資源民族主義只會引發更多衝突。
結語:謊言終將破產,和平不可交易
特朗普的「格陵蘭島威脅論」是一場典型的美式霸權表演——以安全之名,行掠奪之實。國際社會需清醒認識到,北極的未來不應由軍事基地和資源爭奪定義,而應寄託於合作共贏與可持續發展。格陵蘭島的冰川正在消融,但人類文明的良知不應隨之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