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檢察日報》今年繼續開展品牌活動——「法治中國行」全媒基層採訪活動,聚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這一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價值追求,結合各地檢察機關的積極作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現黨絕對領導下的檢察機關不斷加強高質效法律監督,持續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的生動實踐,反映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成效。即日起,「法治中國行·高質效辦案在基層」欄目與讀者見面,敬請關注。
閩江奔涌的潮聲始終與時代巨浪共鳴。八閩熱土上,「海上絲綢之路」遺韻迴響,文化根脈流長不息。
「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情況時殷殷囑託。
日前,記者沿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福建境內的城市、港口,深入坊巷村寨、老街古厝,感受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背後的法治「接力」。
採訪團實地採訪古厝公益訴訟保護情況,了解福建檢察機關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林則徐故居與嚴復書院的門楣雕窗講述着「開眼看世界」的閩人智慧;遊客爭相打卡變裝的「三條簪」藏着閩都女子刺敵衛國的勇毅……保護古建築、傳承中華文脈鐫刻在福州的角角落落。
煙台山歷史文化街區的「華廬樓」內,有一張守護閩都文化基因的法治名片——福州古厝檢察保護教育基地。「『厝』在福建方言里指『房子』,古厝檢察保護已是檢察機關保護以古厝為代表的不可移動文物群的象徵。」福州市檢察院檢察官陳應輝說。
星安橋修繕前的情況。
距此不遠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一位商戶老闆向記者講述了一座百年古橋被「樹患」折磨的經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星安橋有200多年歷史,此前橋上長了兩棵榕樹,樹抱橋、樹壓橋,樹根深深扎入橋體,欄板崩裂,拱券裂開,橋麵條石錯位,分水尖塌陷,不僅有安全隱患,還可能導致文物損毀。」
福州市台江區檢察院檢察官持續跟進星安橋整改情況。圖為檢察官查看、記錄星安橋整改情況。
福州市台江區檢察院立案後查明,橋基嚴重受損,相關行政部門存在怠於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的情形,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隨後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護和安全監管職責。
「相關單位起初只進行簡單修補,未採取有效整改措施,全橋倒塌風險並未減小,我們提起了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其依法全面履行星安橋文物保護和安全監管職責。」台江區檢察院檢察官吳端升說,法院審理期間,相關部門多次召開聯席會議,最終達成共識,啟動了古橋修繕工程。
修繕後的星安橋已成為古街的一道新風景。
2024年,星安橋修繕工程竣工,侵入橋體的榕樹被移栽,往昔危橋已成為街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福建省檢察院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部主任王斌告訴記者,在福建等南方地區,文物保護的「橋樹之爭」並不鮮見,除了星安橋的修繕保護,還有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洛陽橋的保護等公益訴訟案件。檢察機關強化公益訴訟「可訴性」,督促相關部門協同履職,對文化遺產及周邊生態環境和資源開展綜合立體保護,提供了「橋樹共保」解決方案。
「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宋人以此形容當時泉州海外貿易的盛況。囊括22個遺產點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循着刺桐花香,在泉州老城區通源巷深處,清代名將施琅率兵收復台灣的故事流傳了近400年,施琅故宅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數百年風雨剝蝕,這座古老宅邸一度瀕臨消亡。
「前幾年宅子里長滿荒草,房梁開裂、蟲蟻侵蝕、立柱傾斜,破舊不堪。」施琅後人施明倫看着這份家族基業瀕臨塌毀卻無力挽救而心急如焚,「經過數代傳承,產權人眾多又分散,修繕難度大,力度也有限,困難重重。」
施琅故宅修繕前與修繕後的情況對比。修繕前,建築面臨坍塌風險,臨時搭建鋼結構緊急加固。
泉州市鯉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呂少鋒回憶說:「我們發現公益訴訟線索後立案調查,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其全面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督促故宅業主依法保護文物主體。同時協助全面梳理故宅產權歸屬、周邊綠化等問題,推動文物保護問題『一攬子』解決。」
依託一體化工作機制,福建省、泉州市兩級檢察院在實地調研後,指導鯉城區檢察院制定工作推進方案。相關部門及時採取臨時保護措施,同時逐級上報故宅修復方案,並爭取到了國家全額保護修繕專項經費。
修繕後的施琅故宅俯瞰圖。
「門楣門階、房梁地磚都恢復了原貌。老住戶搬進了新房子,故宅產權上交國家並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我們很欣慰。」施明倫經常回來看看。
萬正色故宅修繕前與修繕後的情況對比。圖中分別為修繕前,鯉城區檢察院檢察官調查建築受損情況;修繕後,檢察官現場查驗建築修繕情況。
鯉城區檢察院還聯合該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探索「文物+保險+服務」新模式,通過讓保險公司給文物保護單位找疏漏、上設備,引入第三方巡查,實現文物保護關口前移。近年來,該院推動施琅故宅、萬正色故宅等36處文保單位納入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
「重要歷史遺迹兼具歷史、建築與藝術多重文化價值,是老百姓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鯉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文化股負責人林志福說,檢察機關以個案辦理積極探索長效工作機制,「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打造世界遺產保護與文旅經濟發展雙贏樣本。
在著名僑鄉晉江,有一座「華僑建築博物館」——梧林古村。這裡紅磚古厝與哥特式、古羅馬式洋樓交相輝映,別具一格,以「放眼世界」「胸懷祖國」「奮發圖強」等命名的洋樓更是引人注目。
曾經從這裡走出去的華僑在海外奮鬥發家,回鄉興厝,裝修時恰逢抗日戰爭爆發,以蔡朝東為代表的僑胞把自家建樓裝修的錢全部捐出支援前線。這些留下來的毛坯老房凝聚了閩南僑胞心繫家國的赤子情懷,被譽為「最美爛尾樓」,梧林古村落也因此走紅。
「景區運營初期出現了村民隨意佔道經營、騎車穿行等現象,擾亂了景區管理秩序,影響了傳統村落的風貌形象,遊客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令人擔憂,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晉江市檢察院檢察官楊惠萍說,「我們收到文旅公司反映的上述線索後,啟動立案程序,經調查核實,其主因在於相關部門監管職責不清,未形成執法常態,且景區安保力量薄弱。」
晉江市檢察院檢察官到梧林傳統村落實地調查。
隨後,晉江市檢察院牽頭召集住建、文旅、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等相關部門以及僑務部門、社區「兩委」、居民代表、歸僑僑眷代表、景區運營公司等共商解決路徑。
「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下,景區設置固定攤位,統一規劃停車位,充實安保力量,既保障原住居民就業,還保留了原生態生活場景,行政部門聯動執法加大整治力度,環境好了,生意自然更好。」古村一家民宿的老闆蔡先生說,檢察機關還通過普法宣傳、聘任「檢察護寶觀察員」等方式引導經營者開動腦筋,讓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中得到有效利用。
海外僑胞「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文化傳統是「晉江經驗」的重要內容之一。楊惠萍說,晉江市檢察院注重「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力求涉僑文物開發利用能夠真正「見人見事見生活」,更好融入第三產業發展,使其價值和精神得到長遠延續。
廈門是八閩通海之樞,城港相依的地理環境催生出獨特的建築智慧——那些依港而建、「出門即可上船,到岸即是到家」的紅磚厝,成為故土與遠方的連接。
「坂美九十九間」作為廈門島內現存單體建築中規模最大的閩南紅磚大厝,於今年「五一」期間正式對外開放。這座300多歲的古民居以全新面貌,再次敞開懷抱,向世界講述曾經繁榮興盛的閩台貿易與郊行文化。
古建築保護專家、廈門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鄭東說,這座「豪宅」因規模超大共99個房廳而得名「坂美九十九間」,布局獨特,彩繪、木雕、石雕、泥塑等閩南傳統工藝精湛,但因年久失修而險些損毀。
「坂美九十九間」修繕前的狀況。
「當時建築本體損毀,內有違法建築,破壞了古宅風貌,嚴重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我們向區文化和旅遊局制發了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做好文物保護修繕,建立長效機制等。」廈門市湖裡區檢察院檢察官黃惠賢說,但這一帶位於拆遷改造範圍,如果產權徵收、違建拆除等問題不解決,修繕工作依舊是「空中樓閣」。
對此,湖裡區檢察院統籌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依次打通了兩道「關卡」:一方面向屬地街道辦事處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制定合理的文物徵收補償與文物原址保護方案;另一方面向城市管理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協助完成多處違章建築的保護性拆除,並全面排查整改轄區文物保護範圍及周邊新增違法建設。
在「坂美九十九間」修繕期間,湖裡區檢察院檢察官前往現場查看整改情況。
湖裡區檢察院在「坂美九十九間」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廈門市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聽證員以及文物保護專家實地查看修繕成效。
2024年,「坂美九十九間」整體修繕工程竣工,湖裡區檢察院在這座院落里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聽證員實地查看修繕成效。
「『坂美九十九間』修繕是相關部門齊心協力與時間賽跑的成果,讓鄉土文化傳下去,既留住了鄉愁,更為閩南民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非遺研學等提供了教材。」廈門市人大代表鍾慶達感慨道。
廈門市檢察院檢察官顏海防說,廈門市檢察機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通過探索「檢察監督+台胞認領+社會共管」涉台文物保護新模式,排查紅色革命文物、英烈紀念設施,促進紅色文脈傳承,聚焦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保護,推動形成「五位一體」保護體系等,助力形成文物保護社會共治大格局。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近年來,福建省檢察院主動融入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局,與該省文物局建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協作配合機制、聯合福州軍事檢察院開展「紅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帶動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570餘件。
「檢察機關以法治之力挽住歷史文脈,既是法治中國的生動註腳,更是文明傳承的檢察擔當。」福建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侯建軍表示,福建省檢察機關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對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珍愛尊崇之心化作以高質效履職保護文物古迹的實效,讓更多文物活起來,讓更多文化遺產得到傳承發展,為展示福建新形象貢獻檢察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
農工黨福建省委會副主委
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原院長
張玉珍
福建歷史底蘊深厚,是文化遺產大省。近年來,福建省檢察機關立足省情,聚焦革命文物、涉台文物、「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等具有福建特色的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以「可訴性」為引領,健全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有效銜接配合機制,推動多部門合力保護,將文物保護法的立法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公益保護效能。例如,福州古厝保護、晉江梧林僑鄉名村保護、廈門湖裡閩南紅磚大厝保護、龍岩「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保護等檢察公益訴訟品牌深入人心,是檢察機關守護百姓「鄉愁」的有力印證。
建議針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硬骨頭」問題,檢察機關加大辦案力度,持續以「訴」的形式體現司法價值引領,推動完善社會共治體系,同時強化科技賦能,既用好衛星遙感、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辦案,也要在辦案成效上探索數字化展示路徑,讓人民群眾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益保護的力度和溫度,一體推動文物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來源:檢察日報·要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