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美國當地時間4月9日,美股正跌深反彈中,特朗普突然發文呼籲「現在是購買的好時機」,並暗示購買自家公司的股票(djt)。沒多久,美財長貝森特便宣布,將關稅普遍降至10%。消息一出,美股所有指數都應聲飆漲。
同時,貝森特強調,對美實施反制的中國現在面臨高關稅,其他國家獲得90天緩刑,此舉「一直是他(特朗普)的策略」。意思是,特朗普有預謀地讓中國瞬間成為世界孤島。
是嗎?我認為剛好相反,特朗普是瑟瑟發抖了,不得不放大招應變。讓我們看看這戲劇性轉折之前,發生了些什麼事。
北京時間4月9日,中方宣布對美所有進口商品加征84%關稅,迅速反擊特朗普政府的加碼。同日,歐盟批准首批對美的報復性關稅,4月15日實施,第二批關稅將於5月15日實施。中歐兩大經濟體的反制,對其他經濟體有鼓勵效果,這是美方必須改變戰術,縮小受敵面的原因之一。
在這兩大經濟體的反制行動之前,最重要的事件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連續兩天飆升,這意味着債券價格下跌,美債被拋售。通常,美股表現不佳的時候,投資人會轉而購買美債避險。然而,時值美股崩跌,納指與標普先後進入熊市,資金應會轉入債市,但現在連債券都被拋售,極不尋常。
根據cnbc的報導,投資人拋棄了美債,轉向購買德國債券避險,這現象反映出美國投資市場的狀況極不穩定。事實上,歐洲市場也不穩定,若干歐洲政府的政府債券殖利率也在上升,遭投資人拋售。此一亂局顯示資金正在到處亂竄,哪裡是避風港也不確定。
關於美債遭拋售一事,根據日經於4月8日的報導,市場揣測是中國在拋美債。
無論是或不是,關稅戰恐已提前進入貨幣金融戰領域,特朗普政府應該感到事情不太妙,所以突然從供應鏈貿易戰的戰場撤軍回防。
貝森特不久前還稱,「關稅已經取得成功……最棒的是,利率和油價都下降了」,但利率下降沒多久就上升,絕對不是好消息。一般的解讀是,這種現象可能意味着投資人擔心關稅引發的通脹——導致聯準會升息——或者資本正在迅速逃離美國。這與特朗普的願望相反,他一直在要求聯準會降息,以緩解政府支付美債利息的壓力,並提振投資信心。
中國到底是不是在大拋美債,外界2個月後才會知道,但白宮會實時獲知。因此,特朗普突然判了(除中國以外)全世界「緩刑」,只會加強外界的懷疑。
讓我們將思緒整理一下,重新界定這場關稅戰的性質,與勝負指標。
特朗普的贏面取決於他能收到多少降書
關稅戰的目的,是重塑貿易秩序,以符合當前的美國體質。特朗普政府認為,當前的秩序之所以對美國不利,主要的問題在於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理論上,放棄美元霸權,就能解決貿易逆差與金融財政的問題,但不會有美國總統願意這麼做,所以必須用掀桌的方式,亂中取利,既維持美元霸權,又甩掉美元霸權的天然包袱——債台高築。
界定這輪關稅戰,應包含供應鏈重組的貿易戰,以及「意圖賴賬」的貨幣金融戰兩個戰場,關稅只是工具,既是大棒,也是胡蘿蔔。因此,關於關稅將造成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損失的討論,只是冰山之一角,眼尖的人很快就注意到金融貨幣戰可能已悄悄開打。
將現有結構拆解,必然會造成資本市場、供應鏈與貿易大亂,特朗普難免成為全球箭靶。為了避箭,特朗普需要儘可能快速地收集最多的「降書」,以證明關稅戰的正當性,同時累積貨幣金融戰的籌碼。
降書,就是用關稅威脅許多膝蓋偏軟的經濟體,交出其最肥美的部位。例如台灣,即台積電與電子產業供應鏈;越南,即轉口貿易地位——貿易顧問納瓦羅口中的「非關稅欺騙」,據此要求越南向中國課徵高關稅。
每一個被課徵20%以上關稅的經濟體,都有美國需要的「補品」,特朗普要掠奪來重建美國製造業,或打擊中國出口與技術,或減輕美債負擔,或進補戰略礦產等等。因此,這些經濟體光是對美開放市場,不算降書,得獻出秘寶才行。
就某種角度來說,我們不樂見美國下調或取消關稅,因為那可能意味着特朗普已收集到足夠多的「降書」,聽這些跪在鐵王座前面的降者,齊聲歌頌着奴役模式下的新貿易秩序。
從另一種角度說,我們樂見美國下調或取消關稅,因為那可能意味着特朗普在貨幣金融戰上遇到挫敗,即便關稅戰在重建貿易秩序上小有斬獲,但抵消不掉美元霸權崩解的失分。
以上的矛盾,反映着特朗普大戰略理論的矛盾性,美國無法「既要又要」,除非中國獻出自己的秘寶——真正的主權獨立。如果中國配合美國建立新秩序,那特朗普就大獲全勝。
關稅戰所包含的兩個戰場相互關聯,判斷特朗普的輸贏,要看他取得多少「降書」。因為降書的多寡,能決定其執行戰略的持續性,而此一持續性,關乎中美兩國誰將成為世界孤島。
既如此,中方宜集中打擊美方的痛點,以作為示範,讓六神無主的經濟體得以仿效,或別這麼快投降,因為特朗普最大的弱點,就是他有時間壓力,必須在明年中期選舉之前累積足夠的戰功,否則會跛腳。換言之,接下來90天大談判期,是特朗普政府的生死關頭。
貨貿,不算美國的痛點。
2025 年 4 月 9 日星期三,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時發表講話,左起: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內政部長道格-伯格姆、交通部長肖恩-達菲和密歇根州眾議院議長馬特-霍爾。美聯社
瞄準服務貿易與美債
合理預估,一定會有降者,特別是那些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台灣,必降,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會大舉赴美投資。另外,就是那些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而分到對美貿易大餅的經濟體。
從談判的角度看,當然是「受刑者」最脆弱,最容易和盤托出,所以才說特朗普給予90天「緩刑」,一定是不得不的選擇。原因如上述,當戰場轉移到金融貨幣戰,美方就必須縮小打擊面,以免腹背受敵。
不過,會投降的還是會投降,無論是受刑還是緩刑。例如台灣的兒皇帝,恨不得掏心挖肺,賣台賣到光屁股也要討好美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經濟體,則可能會因緩刑和中方的堅決反制而轉向猶豫,特別是因為美方要求這些經濟體向中國課徵高關稅,這是個大難題。再者,這些經濟體的產業非常薄利,如成衣業,根本不可能轉移到美國本土。
換言之,中方要讓美方分心於其他戰場,好替這類經濟體爭取猶豫時間。時間拉得愈長,美方讓步的可能性就愈大,降書內容就愈單薄,數量也愈少。
要讓美方分心,簡單說,就是狙擊其股市與債市。在股市的部分,可用「服務貿易課稅」為手段,瞄準美企的數字服務,如谷歌、蘋果、微軟等,讓納指下挫。雖然目前中美貿易可以說是「脫鉤」了,即便中方不對服貿下手,因脫鉤而大概率發生的高通脹也會干擾美股,但還是不如直接瞄準服貿有效。
歐盟也考慮過要徵收數字服務稅以作為反制,但歐洲的服貿對美國是順差,屬賺錢生意,此舉禍福難料。然而,中國是美國服務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國,佔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總額約9.5%,出手的顧慮較少。
債市的部分,就是拋售美債,讓殖利率飆高,增加美國發行新債的支付利息,這是特朗普最討厭的局面。當然,美債對中方而言也是賺錢生意,大舉拋售也會影響自身,除了利息的減少,此舉可能引發的美元貶值,也形同中方的美元儲備貶值。所以才說,宜適時適度地減持美債。
個人認為,美債有可能會變成有毒債券,利息會被人為降低,甚至被迫從有息短債轉成無息長債。特朗普政府會在接下來90天,找幾個跪姿端正的經濟體,嘗試要求對其所持有的美債收費,或轉為無息長債,作為降書內容,供特朗普驕其妻妾。
幾大主要美債持有國持有量變化趨勢圖,各顏色代表國家從左至右依次為日本、中國、英國、盧森堡、開曼群島、加拿大、比利時。 《金融時報》製圖
會不會有這種跪成白痴的經濟體呢?有的,台灣已有民進黨「民意代表」主張,自降美債利息以換取關稅豁免。
無論如何,中美對抗升級,對於有時間壓力的那一方不利,但對那些夾在中間,被美方威脅繳械投降的經濟體而言,能獲得喘息時間,思考奴顏婢膝的後遺症。
於此,外交方面,中方也可有所作為,例如,對某些經濟體而言,最恐怖的是,如果下一任美國總統取消了關稅,或政策180度轉彎,那現在含淚赴美投資的那些廠商,以及忍受資本外流的經濟體,就真是血本無歸了。中方宜從這個角度,勸經貿夥伴們三思,畢竟,今日美國,不代表明日美國。
沒有最令人作嘔,只有更令人作嘔
過去幾天亞洲股市重挫,最令人作嘔的美國人是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他以一副債主姿態提出五種方式供各國「協助美國分擔責任」:
1. 不準報復美國;2. 打開市場,並買更多美國貨;3. 提高軍費,買美國武器;4. 投資美國,赴美設廠;5. 直接捐款給美國財政部。
多麼囂張,這大概是土匪的最高境界了。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斯蒂芬·米蘭。視頻截圖
比最令人作嘔更令人作嘔的是,米蘭的5個途徑,台當局會照單全收,說不定還會加碼上貢。
米蘭,就是此輪關稅戰的總設計師,3月12日才走馬上任。此公有一個完整的、旁門左道的論述,在最近觀察者網時評里,盧鋒教授對米蘭的論述做了精闢的介紹與評論,想了解特朗普政府扭曲又矛盾的戰略構想與意圖,不妨細讀該文。
多行不義必自斃,會成為世界孤島的,當然是美國,獻降書的,將萬劫不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