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國公布了2025年國防預算,總額為17846.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這一數據引發國際關注。
而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更是公開聲稱「將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重建軍隊為戰爭做好準備」,引發軒然大波。
與此同時,我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再度就中美關係做出了14字回應,明確傳遞了中方的立場。
中美圍繞軍費與安全問題的博弈,牽動的不僅是兩國的命運,更影響着全球的穩定與未來。中國軍費增長的合理性、美方「戰爭警告」的動機,以及中美關係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軍費增長的合理性與透明性
中國國防預算增長的背後,既有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有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從全球範圍看,中國在軍費投入中的佔比依然處於較低水平。
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中國軍費佔gdp比例維持在1.5%左右,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1.94%。
即使是總量,中國軍費開支僅為美國的約五分之一,且增長幅度穩定在個位數,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7.4%。
更重要的是,中國軍費的用途高度透明,主要集中在改善官兵待遇、推進裝備現代化和加強日常訓練。
例如,在軍事裝備領域,中國近年來在導彈技術、航母研發與電子戰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但總體仍以防禦性為主。
此外,中國軍隊長期積极參与聯合國維和行動、亞丁灣護航等國際任務,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國家的軍費投入更為激進。
美國2025年軍費預算高達8950億美元,佔全球總軍費約40%。即使是日本,也在不斷突破「專守防衛」原則,人均軍費支出已是中國的兩倍。
然而,中國卻因合理的軍費增長而被外界指責,這種「雙重標準」暴露出某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不安。
美國「戰爭警告」背後的戰略焦慮
赫格塞斯的「戰爭警告」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美國對中國軍力提升的焦慮與不安的體現。
近年來,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能力逐步增強,特別是反艦導彈技術和航母戰鬥群的發展,令美軍在亞太的傳統優勢遭遇挑戰。
這讓美國擔心其長期主導的地區優勢可能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自身也面臨諸多軍事與經濟困境。
近年來,美軍裝備老化、軍工產能下滑的問題持續發酵,儘管「重建軍隊」成為特朗普時期的主旋律,但高昂的成本和預算分配矛盾讓這一計劃執行困難重重。
此外,美國還需要在多個地區維持軍事存在,其「全球布武」模式無疑加劇了內部的軍費負擔。
更深層次看,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
面對通脹高企、社會分裂等問題,美國政客試圖通過製造外部「敵人」來凝聚共識。
然而,從貿易摩擦到科技封鎖,再到如今的軍事威脅,美國的施壓策略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反而使其國際形象受損。
王毅的12字警告:中美和平共處的必要性
面對美國的強硬表態,我國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就中美關係作出過最新回應,也就是:「中美必須在這個星球上和平共處」
其實早在2月,王毅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給出過12字警示「中美不能衝突,否則世界遭殃」,精準點明了中美關係的全球影響力。
這既是對美方挑釁的冷靜回應,也是對世界和平的鄭重承諾。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關係牽一髮動全身。
任何衝突都將對地區和全球秩序帶來毀滅性衝擊。
例如,中美經濟深度交融,供應鏈和市場的相互依賴決定了大規模對抗將導致全球貿易體系崩潰;
在亞太地區,中美博弈更可能引發地緣政治緊張,殃及周邊國家。
王毅在講話中援引古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中國不懼外部壓力,但始終願意通過對話解決分歧。
這種以合作為核心的態度,與美國的零和思維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為世界經濟注入活力,展現了與「美國優先」孤立主義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中國的信念是:太平洋足夠大,完全容得下中美兩國。
中美關係對全球的影響
中美關係不僅是兩國間的問題,更決定着全球的穩定與發展走向。
從歷史上看,大國之間的衝突往往沒有贏家。
冷戰期間,美蘇博弈給世界帶來了巨大成本,而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衝突的後果只會更加嚴重。
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中美通過對話與合作管控分歧。
美國的「戰爭警告」雖然表現出強硬姿態,但從實際效果看,只會進一步加劇地區和全球的不安定性。
而中國的和平發展主張,則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選擇。
中國軍費增長的合理性與透明性,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全球和平的貢獻。
而美國發出「戰爭警告」,更多暴露了其戰略焦慮與困境。
王毅的12字警告,不僅展現了中國的戰略定力,也重申了維護中美和平共處的必要性。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國防預算公布!2025-03-05
澎湃新聞:王毅:中美不能衝突 否則世界遭殃 2025-02-15
中國青年報:美國2025財年國防預算重點投向哪裡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