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國嵐橋集團以5.06億澳元贏得達爾文港99年經營權時,時任澳大利亞北領地首席部長亞當·賈爾斯舉着香檳向媒體宣布:"這是北領地歷史上最重要的交易。"
七年過去,這個曾被視作中澳合作典範的項目正經歷戲劇性轉折—澳大利亞國防部突然啟動安全審查,意圖撕毀商業契約強行收回港口。
這場風波背後,不僅折射出國際政治格局的劇烈震蕩,更暴露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的深層危機。
達爾文港的"雙面人生"
這座澳大利亞北部的深水良港,自嵐橋集團接手後煥發新生機。2016至2020年間,港口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17%,集裝箱處理效率提升40%,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從380個躍升至860個。
嵐橋集團投資2億澳元擴建的滾裝船碼頭,讓達爾文港成為南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液化天然氣轉運樞紐。
北領地政府報告顯示,港口運營帶來的經濟輻射效應,每年為當地貢獻超過2.3億澳元GDP增長。
但這座經濟引擎的經緯坐標,恰位於美國海軍陸戰隊輪駐基地50公里範圍內。
當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1年報告指出"中國公司控制港口可能危及美澳軍事合作",達爾文港的"戰略價值"突然壓倒了商業邏輯。
這種認知轉變頗具諷刺意味:正是當年北領地政府為籌措軍港建設資金,才決定將民用港口經營權國際化招標。
撕毀契約的"多米諾骨牌"
達爾文港事件並非孤例。2020年維多利亞州單方面終止"一帶一路"協議,2021年強制收購中國公司持有的澳網能源股份,構成了一連串違背契約的"三部曲"。
聯邦政府撕毀了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協議
這些決策都遵循相似軌跡:先由情報機構出具模糊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再經媒體渲染形成輿論壓力,最終通過立法手段實施強制措施。
這種"泛安全化"操作正在摧毀國際投資的基本準則。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對澳直接投資暴跌61%,創2007年以來新低。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法律權威的消解——當政府可以隨時以"國家安全"為由推翻商業契約,《中澳自貿協定》框架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形同虛設。
地緣政治棋盤上的商業籌碼
達爾文港危機恰逢美國"印太戰略"加速推進的關鍵節點。2022年美澳"護身軍刀"聯合軍演期間,美軍首次在達爾文港部署F-35戰鬥機中隊。
這個細節揭示出深層邏輯:隨着中美戰略競爭加劇,澳大利亞正被迫在經貿利益與軍事同盟之間做出抉擇。就像2018年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時的困境重現,只不過這次賭注是價值270億澳元的中澳貿易額。
這種選擇折射出中等強國的戰略焦慮。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休·懷特指出:"堪培拉的決策層陷入認知分裂——既想享受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又無法擺脫冷戰思維下的同盟桎梏。」
這種矛盾在達爾文港事件中具象化為荒誕場景:同一港口,白天是滿載鐵礦砂的貨輪駛向中國,夜晚卻停泊着為"遏制中國"而來的美軍戰艦。
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達爾文港風波不過是全球化退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其中蘊含的警示振聾發聵,當政治博弈可以肆意踐踏商業契約,當國家安全淪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遮羞布,世界經濟賴以運轉的信任基石將加速崩塌。
澳大利亞最終會明白,用行政手段強行收回的不僅是港口經營權,更是國家信譽這張無形的全球化通行證。
而對於在達爾文港投入真金白銀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場糾紛或將改寫國際社會對"西方契約精神"的認知範式。
參考資料
《將達爾文港租給中企,澳大利亞要變卦?》 環球網 2025-03-05 06:31
《將達爾文港租給中企 澳方要變卦嗎 澳政府或將介入討論》京報網 2025-03-05 09: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