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稿件系騰訊新聞獨家發佈
「你沒有牌可打,現在有我們,你才開始有牌。」 ——特朗普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華盛頓白宮會見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圖片來源:布賴恩·斯奈德,路透社
一場原本旨在穩固美烏關係的會晤,卻演變成了一場充滿火藥味的外交對峙。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交鋒,不僅暴露了兩國在援助與合作上的裂痕,也讓外界對即將簽署的美烏礦產協議產生疑問。在這場戲劇性衝突之後,烏克蘭還能與美國達成這項關鍵交易嗎?
白宮對峙:美烏裂痕公開化
這次會談本應圍繞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展開,但從一開始,特朗普團隊就佔據主導地位,並迅速將對話引向美方的利益考量,通過掌控話語權、施壓逼宮、強化依賴感,將合作塑造成一場交易。在對話過程中不斷升級的火藥味也讓這次會晤從外交對話迅速演變成了一場高壓對峙,而這驚人一幕就在全球直播下上演。
一開始,澤連斯基還試圖強調在烏克蘭的戰爭對全球安全的影響:「你們有美麗的海洋,現在還沒感覺到,但未來會感受到。」 然而,特朗普立刻打斷:「別告訴我們會感覺到什麼,我們在解決問題。」話語權爭奪的第一回合,美國穩穩佔據主動。
隨後,副總統萬斯突然發難:「在這整個會議中,你有沒有說過『謝謝』?」 這一問題直指澤連斯基的態度,將美烏關係從「戰略合作」降格為「施恩式關係」。特朗普順勢補刀:「你的國家陷入困境,我們幫你撐着,而你卻沒有表現出感激。」 這不僅削弱了澤連斯基的談判籌碼,也讓美烏關係的天平進一步向美方傾斜。
後來特朗普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現在處於非常糟糕的局面。你沒有牌可打,現在有我們,你才開始有牌。」 這一言論強調了美烏關係的不對等性,暗示烏克蘭的未來取決於美國的支持,而非基輔自身的選擇。
最終,白宮會談在火藥味十足的氛圍中戛然而止。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上諷刺澤連斯基「不願意在美國的參與下實現和平」,並暗示烏克蘭不能理所當然地依賴美方援助。這一場交鋒,不僅暴露了美烏關係的裂痕,也引發全球關註:烏克蘭還能繼續依賴美國嗎?西方的團結是否正在瓦解?而克里姆林宮,是否在暗自竊喜?一切都處於迅速的變化之中。
礦產換安全:特朗普的交易邏輯,美國的「回本」算盤
這場激烈的會談背後,隱藏着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關鍵轉向——從軍事援助轉向經濟交易。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動一項涉及烏克蘭稀土等戰略礦產的協議,而澤連斯基此次訪美的核心任務之一,正是推進該協議的簽署。
特朗普很早就向記者毫不掩飾地談到他的經濟考量:「拜登就像撒棉花糖一樣扔錢,我們要把這筆錢拿回來。」這也充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邏輯——美國不會再無條件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持,而是要從經濟層面「收回成本」。這場即將在華盛頓簽署的美烏礦產協議,正是這一新模式的具體體現。
照片來源:marketwatch 圖片插圖:getty images,istockphoto
據媒體透露,協議的核心內容包括:
首先,美國將獲得烏克蘭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稀土礦產的開採權,並且持有其中50%的收益。這些資源對於航天、半導體、電動車等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烏克蘭的稀土儲量極高,讓美國看到了長期投資回報的可能性。
其次,美國和烏克蘭將共同成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re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und),美方持有「最大比例股份」。這意味着,未來烏克蘭戰爭後的重建經濟命脈,很大程度上將掌握在華盛頓手中,而基輔的經濟自主權可能被削弱。
更為關鍵的是,這份協議幾乎沒有任何軍事安全承諾,僅靠「美方工人在烏克蘭境內開採礦產」作為所謂的「自動安全保障」。特朗普昨日跟記者再次強調:「我不會提供太多額外的安全保證。」
這一表態無疑引起了烏克蘭政府的焦慮。如果說過去烏克蘭還能寄希望於美國的安全承諾,那麼如今,華盛頓不僅在軍事支持上收縮,甚至將安全責任完全推向歐洲。特朗普也明確表示:烏克蘭可以「忘記」北約。歐洲才是烏克蘭的鄰居,我們會讓歐洲來承擔這部分責任。換句話說,就是烏克蘭的安全問題本身就應該靠歐洲,想要依賴美國,那麼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的,也要讓美國在經濟上「回本」才行。不得不說,在最近半個月美國已經早早就做足了鋪墊,不斷為自己的談判增加籌碼。
烏克蘭戰爭的「快進鍵」已經啟動,美國的算盤能否如願?
特朗普政府的烏克蘭政策調整,歸根結底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地緣政治重構。它的核心不在於烏克蘭能否贏得戰爭,而在於如何讓美國在最小成本下獲得最大回報。
對於美國而言,烏克蘭戰爭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安全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全球戰略、經濟利益和外交重構的棋局。特朗普政府不再尋求烏克蘭的徹底勝利,也不再堅持將俄羅斯推向國際孤立的邊緣,而是試圖把烏克蘭問題變成一個「可交易的地緣籌碼」,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儘快達成一個「現實可行的」停戰方案。
特朗普的最終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贏得戰爭,而是贏得交易。
他的戰略調整邏輯十分清晰。首先,他不再願意承擔全球安全的最大成本,而是主動削減美國的全球安全承諾,讓盟友填補空缺。無論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施壓歐洲增加防務開支,還是在聯合國大會上刻意與歐洲劃清界限,特朗普都在向歐洲傳遞一個信號:烏克蘭的未來不再是華盛頓的首要責任,歐洲必須自己解決自己的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他將軍事援助從戰略義務轉變為經濟交易。過去,烏克蘭依靠美國的直接財政援助和軍援維持戰場局勢,但現在,特朗普政府的邏輯是:如果烏克蘭想要支持,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美烏礦產協議正是這一策略的產物,烏克蘭必須用稀土資源換取有限的援助,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減輕美國財政上的負擔,還能確保美國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回報。
但特朗普的調整不僅僅局限於烏克蘭,而是在更大的國際戰略層面試圖重塑美俄關係,減少不必要的地緣衝突。他不願像拜登政府那樣,將俄羅斯視為必須被削弱和孤立的對手,而是試圖通過外交談判,在俄烏衝突之外,為美俄關係留下更多緩和的可能性。利雅得會談的發生,正說明了這一點。繞開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商討停戰條件,表明特朗普政府更希望以談判換取利益,而不是繼續深陷戰爭消耗之中。
最終,這一連串外交操作的目標,是讓烏克蘭戰爭進入一個「可控的、可交易的」階段,而非繼續成為美國資源消耗的黑洞。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特朗普的策略是迫使歐洲更多介入烏克蘭的安全事務,讓烏克蘭接受現實談判,並通過經濟利益最大化美國的回報。
白宮會談的不歡而散,使得美烏礦產協議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這場交鋒不僅是一次外交風波,更折射出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重大調整。
特朗普的強硬立場已經向烏克蘭政府釋放了一個清晰的信號:美國的支持不再是基於道義,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之上。
這一點,對於過去兩年依賴西方軍事和經濟援助的烏克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衝擊。而無論烏克蘭選擇簽署協議還是拒絕協議,都將面臨艱難權衡——簽署協議意味着短期經濟支持但長期受制於美方利益,而拒絕協議則可能導致短期內承受更大的財政和安全壓力。
也許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或許真的能夠為這場戰爭畫下句號——儘管這個句號是否符合烏克蘭的期待,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