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京的通話結束之後,特朗普馬不停蹄地推進和談。據環球網2月17日報道,俄羅斯官員和美國官員將於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烏克蘭問題會議,美方將派出外交系統的兩大巨頭——國務卿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加,而俄方則有可能派外長拉夫羅夫參會。
這標誌着停火和談已經走上了正軌,不管2月18日的會晤結果如何,這都將是美俄的一場「破冰」交流。但此事帶來的影響也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美俄能因重新接觸而緩和關係,但被排除在外的歐洲國家與烏克蘭,卻不得不絞盡腦汁去應對美俄的私下勾兌。
因為據觀察者網2月17日報道,多名來自美方和烏方的消息人士表示,烏克蘭並沒有受邀參加這場在沙特的會晤。澤連斯基亦在媒體面前公開強調,他沒有收到任何和談邀請,也沒有計劃在沙特與俄羅斯或美國官員會面。實事求是地講,美俄討論俄烏停火,卻把烏克蘭代表排除在外的做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更像是「賣隊友」。
誠然,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對這一做法做出了解釋,稱美方的計劃是,一旦對話到了「真正的談判」階段,烏克蘭和其他歐洲國家才必須參與其中,現在還沒到這個階段。按照他的口吻,美俄在沙特的談判不是「真正的談判」,那高級別官員千里迢迢地跑過去幹什麼?這個解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能服眾。
歐洲尤其擔心這件事。畢竟美國本土遠在美洲,俄烏衝突造成的地緣政治動蕩對其影響不算很大,私下與俄羅斯達成勾兌,符合特朗普「孤立主義」和「美國優先」的主張。但歐洲不一樣,它們無法斷定俄羅斯是否會得隴望蜀,以波蘭為首的幾個東歐國家更和俄羅斯有着歷史仇怨。
因此,據環球時報2月17日報道,歐洲方面也對停火和談有所行動。美方把烏克蘭和歐洲排除在外後,馬克龍就主張歐洲另起爐灶參與此事,他本人將於當地時間17日接待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討論歐洲大陸的安全問題。此舉雖說不一定有多少現實意義,畢竟美俄一旦達成共識,以歐洲目前的凝聚力來看,不太可能單獨支持烏克蘭打下去,但這畢竟也讓不能上桌的澤連斯基有些「安全感」。
順便,馬克龍牽頭召開這場峰會,既有助於鞏固法國在歐洲內部的地位,進一步確立其「領頭羊」的身份,也有助於回應外界對於歐洲是否要拋棄烏克蘭的質疑。過去三年時間歐洲在輿論上大力宣傳烏克蘭的抵抗,物質方面也給了一些援助,如果這時候坐視美俄達成私下的勾兌,不光不能讓歐洲本土民眾信服,也有損於歐洲的國際形象。
此舉有沒有用暫且兩說,但歐洲與美國的不同態度充分說明一件事,當初越是積極捲入俄烏衝突,現在就越面臨歷史包袱的沉重。與之相比,中方可以穩坐釣魚台,靜觀局勢發展變化。正如王毅外長日前與烏克蘭外長瑟比加會晤時所講的那樣,中方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的努力,期望達成公平、持久、有約束力、所有當事方都接受的和平協議。
中方當初對俄烏衝突是什麼態度,現在還是什麼態度,不會因為其他大國「改旗易幟」而出現改變。如果美俄私下達成的和平協議以犧牲烏克蘭利益為代價,烏克蘭又不肯接受,那中方的態度是不言自明的。屆時希望當初造謠中方「軍援俄羅斯」的國家,自己能保持對烏、對俄態度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