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護航編隊是「大兵壓境」,但是也門的胡塞武裝,這次是鐵了心要和兄弟哈馬斯站在一起,抵抗美國和以色列,沒有一點動搖退縮的意思。日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德國等13個國家,向胡塞武裝發去了最後的通牒:要求胡塞武裝停止在紅海襲擊商船,並且釋放扣押的人員,不照辦的話,將遭到13國的聯合打擊。但是,胡塞武裝根本沒把這份通牒當回事,在13國的警告發出後,胡塞武裝照樣動手。
據美聯社的消息,4日,胡塞武裝動用了無人艇,在紅海搞了一次襲擊,這艘無人艇在一艘商船和一艘美國海軍戰艦中間爆炸,不知道是衝著商船來的,還是針對美國海軍戰艦的。儘管無人艇未擊中目標,但胡塞武裝的意思很清楚:不會罷手。
紅海局勢一天天緊張,證明巴以衝突的風險,已經蔓延到了周邊區域,紅海能被影響,其他區域也就有可能,目前來看,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是最有可能爆發新衝突的風險點。尤其是伊朗和伊拉克,已經出現了一些苗頭。伊朗發生罕見的恐怖襲擊,駐伊美軍基地頻繁遭遇襲擊,這些都是巴以衝突擴大的結果。
美國對此也很擔心,白宮害怕這輪巴以衝突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中東戰爭,進而影響今年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志在連任的美國總統拜登,正在為潛在的大危機做準備,白宮正在制定相應的措施,軍方和情報部門也參與進來了,五角大樓負責制定打擊胡塞武裝的具體方案,而情報部門負責制定應對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親伊朗」力量。
雖然拜登已經意識到了巴以衝突擴大,對美國大選將構成影響,但要從容解決這一問題,其實挺困難的。現在擺在拜登面前的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是:出兵打擊胡塞武裝,肯定有人反對,會影響他的支持率;不出兵應對,同樣也會招來反對。
最近的民調數據顯示,拜登的支持率不容樂觀,他連任總統的前景,用「暗淡」兩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再遇上巴以衝突和胡塞武裝,拜登連任總統的前景,變得越發不明朗了。一旦拜登下令美軍出動,其與胡塞武裝的對抗,立馬會升級為一場規模不小的軍事衝突,這必然遭到美國國內反戰人士的強烈抵制。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連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後面的反恐戰爭,眼下又介入了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這兩大地緣危機。多年征戰,給美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僅僅一場阿富汗戰爭,就持續了20年,除了造成2000名美軍士兵陣亡外,美國為此承擔的經濟損失高達2.26萬億美元。
另外,戰爭還引發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導致美國社會現在越來越撕裂。
好戰的後果之一,就是導致美國軍費開支連年增長,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雪球越滾越大。這些爛賬,最後都要靠美國的納稅人去償還,試想一下,誰願意為戰爭買單。
所以現在在美國國內,反戰群體的規模越來越大,而這些人手裡的選票,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有着不小的影響。一旦美軍出兵,拜登極有可能失去這些人的支持。
但是,拜登如果不打擊胡塞武裝,又會落得一個「軟弱無能」的罵名。此前,美國前總統、拜登最大的競爭對手特朗普,已經開始拿這一點攻擊拜登。去年10月,特朗普在一場政治集會中表示,哈馬斯敢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並挑起巴以衝突,完全就是拜登「軟弱無能」的結果。
另外特朗普還指責拜登,間接地資助了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特朗普表示,如果現在還是他執政的話,這些事情都不可能發生。不管特朗普的這些指控是不是真的,但是拜登對此不能忽視,一旦在美國國內成為一種共識,那是相當危險的。
如果拜登決定不打擊胡塞武裝,出來叫板的,不光有特朗普,民主黨內部的強硬派,估計也不會同意。所以,現在拜登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到底是打還是不打,而每一種抉擇的背後,都會有很大的代價,都會影響他今年競選總統的前景,接下來如何去抉擇,他的政治智慧,將迎來終極「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