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之後,此前,因為美國眾議院議長洛西竄台,而冰凍近三個月的中美關係,似乎重新出現了緩和的跡象,雙方高層之間的互動,也開始多了起來。
當時,就有不少媒體認為,美國方面看上去,並非是真的要跟中國徹底「脫鉤」。
而這也確實存在一定的事實依據,美國總統拜登一方面承諾「不支持台獨」,「不支持一中一台」和「兩個中國」;另一方面,又是說要尋求與中國在可以合作的方面合作,並且,還確定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華的消息。
美國總統 拜登
基於以上信息,看上去,拜登政府似乎是在踐行,所謂的「激烈競爭+尋求合作」的對華戰略。
換句話說,只要美國的行為,真能跟上他們的表態,那麼,中美關係確實很難走向「脫軌」,所謂的新冷戰格局,自然也就很難形成。
但問題是,如果仔細觀察最近這幾個月,美國的對華種種行為,就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在任何方面,做出有利於促進雙方合作的事情。
包括美國常常掛在嘴邊的氣候合作和經濟方面,也沒有積極的表態,只是重複的要求中國可以「做更多」,而自己卻毫無誠意、無所作為。相反,還加大了競爭力度。
美國氣候特使 克里
總起來看,最近這段時間,美國可以說在三個方向重點發力,來挑釁和打壓中國。
首先,是經濟領域方面。此前國內有學者認為,美國會在政治和軍事上,繼續打壓圍堵中國,但在經濟層面,迫於自己國內的經濟壓力,難以跟中國徹底「脫鉤」。
因此,美方或能會尋求中美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但現在看上去,對於美國而言,經濟發展的利益遠比不上其政治利益來得重要。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出台多項禁令,聯合日本、荷蘭等國,發起對中國半導體技術和生產的封鎖,還與印度啟動關鍵與新技術夥伴關係。
荷蘭光刻機龍頭企業 阿斯麥
現代大國在經濟層面的競爭,本質上就是技術的競爭。如果美國在相關技術上,對中國實行如此瘋狂、無底線的封鎖和制裁措施,那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自然也就阻礙重重。
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的中美貿易,就變成了美國單方面的向中國傾銷農產品,以及能源等低端產品。
很顯然,一旦真形成了這種局面,這根本就不是雙邊貿易,而是美國完全出於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對於美國而言政治、經濟「雙贏」的合作。
因此,在美國政府現行的這種經濟政策之下,中美兩國想要尋求在經濟上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可能性已經逐漸減小了。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美國總統拜登(右)
其次,是地緣政治方面的「進攻」。近日,美國和日本方面的「互動」明顯增加。同時,雙方增加軍費,以及積極推行北約全球化,試圖把歐盟納入亞太地區事務。
這種合力打壓中國的心態,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另外,中國的近鄰——韓國方面也在蠢蠢欲動,不僅邀請北約秘書長訪問韓國,而且,韓國外長朴振下月將訪問美國,重點討論加強全球全面戰略同盟關係。
同時,美國防長奧斯汀訪問菲律賓時,又提出要在菲律賓新建四個新的軍事基地。
凡此種種動作,都表明了美國要在中國周邊,重新打造「第一島鏈」的構想。雖然說,從中美兩國現在軍事實力對比來看,在西太平洋地區,美國就算再怎麼折騰,也不可能完全壓過中國。
美國防長 奧斯汀
但是,這種故意製造對立和對抗格局的行為,都充分表明了美國的對華敵意,也稀釋了中美合作的機會。
最後,關於中美關係最基本,也是最敏感的話題——台灣問題。現在拜登政府一邊承諾不支持「台獨」,而另一邊又大量的對台灣地區出售武器裝備,並積極的研究如何跟台灣地區進行所謂的「防務合作」。
另外,美國國會同民進黨之間的互動,也表明了,此前美國總統所謂的承諾都只是空話、謊話。中美兩國在該敏感問題上的矛盾,難以解決。
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聽其言,但更重要的是觀其行。現在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完全不能體現他們所謂的「競爭+合作」戰略。因為,他們沒有給「合作」留下任何空間和契機,剩下的全是「競爭」。
中美關係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美國政府出台的對華政策,是否完全真實。所謂「競爭+合作」的本質,是否就是「全面對抗」。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對中國自身的實力,有足夠的自信。
現在的美國政府,包括美國國內一些比較清醒和理智點的政客,一再強調不願意與中國對抗。
根源不是他們不想跟中國對抗,而是中美對抗的結果,對於美國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這一點毋庸置疑。
美國國會大廈
由此可以推斷,美國想要跟中國既競爭,又合作的想法,其實也並非全是空話。那麼,拜登政府現在的行為,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個問題得從現在美國這些針對中國的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層面去分析。
首先,是科技方面。美國從幾年前就在大範圍、全面的布局對中國的科技封鎖。
但時至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美國這種在技術上封鎖和遏制中國的策略,最終一定會失敗,而且,反倒會促使中國更加的獨立自主。
菲律賓總統 馬科斯
這一說辭並非沒有依據,此前,美國在原子彈、超算等領域對中國的圍堵、封鎖不可謂不瘋狂,但結果顯而易見,中國已經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了突破,甚至做到了世界前列。
因此,儘管美國現在技術封鎖的手段很極端,但是,這個策略所能取得的效果註定是有限的。
而地緣政治和台海議題上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美國想要拉攏菲律賓,讓菲律賓重新擔當美國的炮灰。
但是,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此前訪問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表示:南海問題並非中菲兩國關係的全部,相關問題南海周邊國家完全能解決,用不着域外國家插手。這實際上,就是明確的拒絕當美國的棋子。
佩洛西
至於台海議題,去年,佩洛西竄台,弄得聲勢很大,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徹底喚醒了台灣民眾的民意,讓他們在「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放棄了一心「謀獨」的民進黨。
很顯然,美國的種種打壓制裁措施,最終都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這才是眼下美國,為什麼一邊嘴上說著要尋求合作,但實際做起來卻全是競爭和對抗,根本沒有為雙方合作,留下任何空間和窗口的原因所在。
道理很明顯,因為到現在為止,美國始終沒有找到他們可以拿捏住中國,然後再與中國進行「不平等合作」的籌碼。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現在美國正在用很極端的攻擊手段,全面的制裁打壓和封鎖圍堵,實際上,是想要逼中國露出他們需要的「破綻」。
美式霸權的衰敗
只有當中國露出「破綻」的時候,美國才能夠抓住這個「破綻」當做籌碼,來跟中國進行談判,逼中國服軟,然後,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進行合作。
所謂天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美國現在針對中國,表現得越瘋狂,說明他們在中美博弈的大局上越焦慮、越無奈,因為,時間和空間並不站在他們那一邊。
這或許才是最近這段時間,美國一邊說要尋求合作,避免衝突對抗,一邊又瘋狂圍堵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