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之聲9月29日訊 今天,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中國志留紀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頜脊椎動物》,作為封面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有頜類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重慶志留紀魚化石於2019年由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發現於秀山川河蓋地區,先後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2021年6月,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報道了4.23億年前世界最古老的全頜盾皮類魚化石——「袖珍邊城魚」,其處在一種演化的關鍵「過渡階段」,為探索更早期的盾皮魚類與人類頜骨的起源和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實證。2022年3月,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報道了4.36億年前的無頜類魚化石——「濱海涌洞魚」,其以鄉村振興鄉鎮——秀山涌洞命名,建立了一個新科——涌洞魚科,成為重慶市首個科級古生物學命名單位。
本次研究團隊在秀山新發現並命名了志留紀早期魚化石組合「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其中發現的古魚化石不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包含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完整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記錄,讓世界得以一窺志留紀初期脊椎動物特別是有頜類的全貌。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包括最新發現的3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盾皮魚類的奇蹟秀山魚,軟骨魚類的蠕紋沈氏棘魚和盔甲魚類的靈動土家魚。其中,「靈動土家魚」生活於4.36億年前,是一種沒有頜部的盔甲魚,其頭甲保存了奇特的側線系統,同時驚奇的是,其身體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在盔甲魚中屬於首例,從保存的身體部分可以觀測到其體側成對的連續鰭褶,研究表明這些連續鰭褶是有頜魚類偶鰭或者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四肢的雛形;有蠕紋沈氏棘魚生活於4.36億年前,是一種軟骨魚類,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軟骨魚類大化石,也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關聯保存的軟骨魚類大化石,其具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包圍肩帶的大塊膜質骨甲,這一特徵此前被認為是盾皮魚類獨有的特徵,在其他軟骨魚類中從未發現過,確證了軟骨魚類是從「披盔戴甲」的祖先——盾皮魚類演化而來;奇蹟秀山魚生活於4.36億年前,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盾皮魚類,糅合了多個盾皮魚大類的特徵,其顱頂甲型式為從盾皮魚式向硬骨魚式演化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狀態,為探究有頜類生命之樹根部主要類群的起源提供了珍貴資料。
論文並列第一作者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李強博士、陳陽博士等科研人員全程參與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研究工作。據陳陽介紹,該生物群是繼澄江生物群、熱河生物群之後,又一個在我國發現的、處於生命之樹演化重要節點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該發現填補了全球志留紀早期有頜類化石記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頜類的最早期崛起與輻射分化提供了確切證據,在有頜類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體構型演化等重要科學問題的探索中取得了新進展,刷新了世界生命演化史的傳統認知。
論文作者之一、重慶市地質調查院魏光飈研究員說,「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發現,表明川河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山,其中蘊藏了無數生命演化的奧秘。川河蓋從山腳蜿蜒盤旋至山頂的那條天路,更像是一條螺旋式上升的生命演化之路。重慶生物群的發現與研究,為秀山新增了「志留紀海洋公園」、「有頜魚類的故鄉」等世界級的科學、文化名片。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由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和化石發現地規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緊密合作發現,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古生物化石保護與研究工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此進行了科學部署,樹立了我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發現、保護、研究和宣傳的良好典範,為我國遼闊國土上蘊藏的古生物,特別是脊椎動物化石寶庫的科研與守護探索了一條可行之路。
重慶之聲記者王力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