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平面設計與公共藝術之間的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密。如何通過視覺敘事融合這兩者,既表達藝術的文化內涵,又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是眾多設計師關注的焦點之一。作為james brenner sculpture 的平面設計師,張夢晴的作品不僅展示了她深厚的設計功底,也反映了她對城市空間和公共藝術的獨到理解。對於她來說,平面設計與公共藝術的結合併不是單純的形式疊加,而是通過兩者的有機融合,賦予作品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
她的藝術觀注重通過視覺語言與公共空間的互動,強調藝術作品與周圍環境的融合與共生。作為james brenner sculpture的設計師,張夢晴深入公共藝術領域,致力於通過雕塑、裝置等形式,為城市空間注入文化活力,同時通過藝術視覺敘事探索社區與環境的聯繫。
「平面設計通過圖像和文字,創造出強烈的視覺語言,能夠幫助觀眾快速理解作品傳達的核心信息,」張夢晴解釋道。「而公共藝術則通過雕塑、壁畫、裝置等形式佔據城市空間,它不僅是視覺焦點,更表達了集體認同,反映了社會議題。」她認為,平面設計與公共藝術的結合,不僅提升了環境的美學吸引力,更為城市空間賦予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形成了視覺與情感的共鳴。
這種觀點在她近期參與的項目「發光弧」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個由詹姆斯·布倫納雕塑公司受密沙瓦卡市委託的項目,旨在為市區濱河開發計劃增添藝術和文化價值。張夢晴深入參與了整個設計過程,尤其是在雕塑的三維建模與藝術渲染方面。她通過精細的視覺呈現,讓「發光弧」與廣場環境完美融合,突顯了公共藝術與平面設計結合後的巨大潛力。
(「發光弧」夜景—坐落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密西瓦卡市)
在「發光弧」項目的設計中,張夢晴與設計團隊將冰上滑行的流暢線條與雕塑藝術進行了創新性結合。她解釋道:「整個設計靈感來源於滑冰時留下的軌跡。這些弧形線條充滿了動感與力量,它們在冰面上刻畫出瞬間的優雅與自由。」
這組名為「the illuminated arcs: skate lines」的雕塑作品包括五件雕塑,分別為「pair」、「skate」、「spin」、「slide」和「criss cross」。每件作品不僅僅是冰上滑行動作的抽象表達,它們通過線條、空間與光影的交互,呈現了冰上運動與公共藝術之間的深刻對話。
「發光弧」的設計特彆強調了作品的互動性和環境適應性。白天,雕塑以不鏽鋼與雕刻玻璃的形式與周圍環境進行互動,反射出陽光,增強了雕塑的存在感。而夜晚,作品則通過動態燈光演繹出滑冰的流暢與律動,賦予廣場另一番視覺體驗。
(「發光弧」日景—坐落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密西瓦卡市)
「這不僅僅是一個雕塑,」張夢晴說道。「它是城市空間中與市民互動的紐帶,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通過平面設計的視覺引導,她讓觀眾能夠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線下感受到「發光弧」的獨特美感。她還設計了項目的廣告、動態圖形以及官方網站,確保作品信息得以有效傳達。
「發光弧」項目榮獲多項國際獎項,包括muse design awards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裝置類銀獎、ies照明工程獎和codaworx top 100等。這一系列榮譽不僅是對項目本身的認可,更是對張夢晴在平面設計與公共藝術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的肯定。
張夢晴的「peaks」項目和「balance」項目分別在muse設計獎中獲得了公共藝術裝置類和照明設計類的銀獎。除了公共藝術項目,她榮獲了國際動態藝術獎(imaa8)中最佳攝影、插畫與設計類獎項。多次參展中國五月國際藝術節,她的作品無不彰顯出對設計的深入理解和對美的獨到見解。
張夢晴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和對空間的敏銳感知:「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裝飾空間,它應該是與人們產生情感連接的媒介。無論是雕塑還是平面設計,我希望能夠通過作品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正是這種對設計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使得她在公共藝術與平面設計的交匯點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語言。她在james brenner sculpture的工作不僅幫助她不斷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使她在設計界贏得了廣泛的認可。未來,她將繼續推動平面設計與公共藝術的融合,探索更多富有創意的表達方式,帶給觀眾更多藝術與設計的驚喜。